傅斯年与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
本文选题:傅斯年 切入点: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 出处:《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9期
【摘要】: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是由傅斯年发起成立的考古学学术机构。傅斯年以考古组为当时考古学研究的汇聚中心,团结联络了一批新型的考古学者展开一系列的田野考古活动,重新设定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路向,把中国考古学的学术视野由书斋扩大到广阔的田野。考古组成为傅斯年改变中国史学研究范式的实验基地。
[Abstract]:The archeology group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Language of the People ' 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Fu ' s years .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国家文物局2009年文物科学保护技术和研究课题《公共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博物馆》(编号:20090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林杰;文化中心的迁移与30年代文学的都市生存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李日;杨毓麟与近代暗杀活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5 周晓明;留学族群视域中的新月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J];近代史研究;2003年02期
7 郭世佑,邱巍;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环境与孔教运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8 陈天涯;蔡元培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思考与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王振雨;蔡元培多育互通的教育思想初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范保国;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王圣育;近代乡村自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妙玲;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近代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莉玲;五四时期“教育救国”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子辉;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长健;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胜昔;现代性的渴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志刚;高校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朝明;试谈傅斯年关于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假说[J];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02期
2 冬春;傅斯年与《新潮》月刊[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04期
3 王凤青;傅斯年哲学思想简论[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陈群;试析《新潮》时期傅斯年的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丁延峰;论傅斯年《诗经》研究的方法和贡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李微敖;;傅斯年开除名教授[J];共产党员;2008年11期
7 曹豆豆;;北大“功狗”傅斯年[J];党员干部之友;2008年07期
8 谭庆禄;;谭庆禄散文三题[J];时代文学(上);2010年05期
9 岳玉玺;;傅斯年生平评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0 仇志群;傅斯年的语言决定论[J];兰州学刊;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张玉法;;傅斯年的政治理念[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杨朝亮;;浅谈傅斯年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亮宽;;略论傅斯年的社会意识[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魏聊;;致力于中国学术现代化的一代学人傅斯年[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何兆武;冯佐哲;;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苏全有;;对傅斯年学术识见的思考[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荣芳;;傅斯年在中山大学(修改稿)[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耿云志;;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富峰;;正义与和平的呼唤——傅斯年军事道德思想初探[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良骏;周作人为何大骂傅斯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路文彬;想起傅斯年的比喻[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德艺;大气磅礴傅斯年[N];淮南日报;2005年
4 袁良骏;不必为贤者傅斯年先生讳[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何兹全;谈谈“最稀有的天才”傅斯年[N];北京日报;2003年
6 李森 作者为著名作家,,省政协委员,云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傅斯年与“一二·一”[N];云南政协报;2004年
7 □耿云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报驻京记者卢嵘 采访/整理;胡适和傅斯年:两枚“过河卒子”[N];南方周末;2003年
8 袁伟时;傅斯年其人其文[N];南方周末;2004年
9 许纪霖;傅斯年:一代豪杰“傅大炮”[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罗厚立 ;语语四千年:傅斯年眼中的中国通史[N];南方周末;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洪波;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D];复旦大学;2008年
3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6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杰;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9 于小植;周作人的文学翻译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吴麟;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淑娟;傅斯年抗日思想及活动述论[D];河北大学;2010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邓力铭;傅斯年的文化观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树国;略论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子秋;傅斯年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广臣;傅斯年政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勇生;《新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吕伟;先秦“性”概念探本[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4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8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