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循吏到英雄:晚清士人对林则徐的形象建构
本文关键词:从循吏到英雄:晚清士人对林则徐的形象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13年
从循吏到英雄:晚清士人对林则徐的形象建构
肖代龙
【摘要】:论文探讨了晚清士人借助于四种记忆载体(舆论、诗文、传说与传记)对林则徐进行形象塑造与记忆建构的过程,并力求探讨出各种载体在建构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及其局限。晚清时期林则徐的主要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循吏到英雄的转变,而各种载体分别在不同时段、不同范围内扮演了不同的作用:社会舆论是士人对于林则徐的直观印象,经过鸦片战争,林则徐形象从循吏走向了英雄;诗文是当时的人们在认同林则徐之后确认林则徐事迹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将林则徐的诗文与士人的文集合编,从而传播开去;传说是人们在缺乏确证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自己或群体的演绎推理,从而形塑出自己认可的林则徐形象,在得到更多士人的认同之后,就走向了更为广阔的野史阶段;传记则是在林则徐去世之后士人作出的盖棺评论,由于时代以及编写者所处地位的不同,因而对于林则徐的评论始终处于未定论但在向好的方面延伸的状态。正是依靠这些载体的传承,林则徐循吏与英雄形象树立了起来,但由于记忆载体本身的局限,也使建构的形象存在一些缺陷:社会声誉追求简洁纯粹去枝节化,造成对细节的模糊;士人对林则徐诗文接触量少,理解也就有片面性;传说则附加入外来因素;传记相对可靠,但受传播渠道的限制,接收量有限。形象建构的根本不在于宣传,而在于禁锢:林则徐形象的建立,士人的宣传是重要力量,但根本的则在于关于林则徐研究资料的相对自由流通,晚晴士人正是借助于这四种记忆载体,将关于林则徐的资料融入各自的理解当中,从而形塑了晚晴时期的林则徐形象,同时也为民国、新中国时期的形象塑造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092;K8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3 宋怡;试论《中美续增条约》[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4 谈家胜;;近二十年徽州家谱文献研究的学术审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邹振环;;《西洋记》的刊刻与明清海防危机中的“郑和记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陈勇;;晚清时期的茶税与徽州茶叶贸易[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吴超;;清初士子的“明哲保身”论——以朱彝尊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10 陶用舒,易永卿;左、李塞防与海防之争新论[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源;;性别与权力:清代女性参与京控案再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永丽;;李劼人“大河小说”中的“现代”[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沈旸;;地方孔庙的普及与覆盖:宋·辽·金·元[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4 曹春平;;转变“下等人”的“落后”意识——20世纪早期“国语教科书”创编意义简析[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达敏;;张裕钊与清季文坛[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8 郝明工;;世纪文学的中国命名——关于“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思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更生;;颜元与洛克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红娟;日伪统治时期东北税收制度探析(1931-1945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社团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6 袁唯;20世纪20年代湖南省宪运动中的选举风潮[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首婧;黑龙江当代人文精神与价值观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冬青;杭州3家疗养院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景观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捷;我校学者参加澳门纪念林则徐活动及学术研讨会[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2 任萱;林则徐研究的新成果——评杨国桢著《林则徐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3 杨国桢;;林则徐研究的几个问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3年01期
4 陈胜粦;;关于林则徐研究的若干史实补正[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5 大谷敏夫;日本林则徐研究的现状与课题[J];东南学术;1991年01期
6 黄保万;《衙斋杂录》与林则徐研究[J];东南学术;1988年02期
7 周新国;林则徐研究学术讨论会在扬州召开[J];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Z1期
8 杨史;林则徐研究学术讨论会简况[J];浙江学刊;1989年01期
9 郭义山;;林则徐家族世系的新发现——论署名林则徐《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及其考证[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苏振芳;;鸦片战争170周年论坛综述[J];炎黄纵横;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新华;;孙吴政权中荆州士人稀少的原因试探[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樊文礼;;唐代儒家士人华夷观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3 李伟泰;;《史记·循吏列传》的批判手法[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4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王谨;;《周礼》的“官教”思想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贾建飞;;浅谈清人视野中的西域[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磊;;江左士风在陈朝的延续及其终结[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蔡君;苏雪痕;;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田园景境[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9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10 王冀敏;;将华小建设成师生向往留恋的幸福家园——在追随行知精神的道路上实现新的生长和超越[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思明;[N];福建日报;2011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N];深圳商报;2010年
3 腾卉荣;[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4 刘隆有;[N];学习时报;2006年
5 特约记者 蓝田;[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马照南;[N];福建日报;2003年
7 徐成淼;[N];北京日报;2001年
8 吴琦;[N];光明日报;2002年
9 赵园;[N];人民政协报;2008年
10 明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龙;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冯玉荣;明末清初松江士人与地方社会[D];复旦大学;2005年
3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芸;战国政学关系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5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6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黎文丽;唐代校书郎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邵春驹;魏晋南北朝游集文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9 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刘欣;宋代家训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代龙;从循吏到英雄:晚清士人对林则徐的形象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晓妍;清代循吏审断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朱良璞;循吏与两汉政治[D];渤海大学;2012年
4 孟彦;汉代循吏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阔;中国历代正史中《循吏列传》的行政伦理解读[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胡兰;正史《循吏列传》立传标准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晓辉;唐代士人礼制教育初探[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袁瑜(王争);循吏法律实践的思想基础浅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王博;循吏与两汉社会[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溪;儒家政治思想的实践困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从循吏到英雄:晚清士人对林则徐的形象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