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刘大年治学特点试析

发布时间:2018-04-02 07:07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理论 切入点:马克思主义史学 出处:《史学史研究》2012年03期


【摘要】:本期设立"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专栏,刊登三篇文章,论述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刘大年、白寿彝、龚书铎的学术特点、学术风格、学术人生。三位史学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学建设,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黄仁国先生参与过撰写《刘大年传》,积累、掌握丰富的刘大年研究资料。他从刘大年的学术著作、会议讲话、学术活动中所提炼出的刘大年治学特点,很好地反映了刘大年的学术风貌。薛莹(刘雪英笔名)老师在白寿彝先生身边工作十七年,是白寿彝先生晚年学术工作的得力助手。她写的《白寿彝先生的学术风格》,于解读白先生的论著中寓有自己的观感,严谨而富有情感。龚书铎先生于2011年11月不幸病逝。杨共乐、张昭军、邱涛三位先生以凝练的笔触,高度概括了龚先生的学术人生,是对这位卓有贡献的著名教授辞世期年的深切缅怀和祭奠。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中国现当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热切希望学界同仁更加关注和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研究。
[Abstract]:He wrote three articles on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 academic style and academic life of the famous Marxist historian Liu Da - years , Bai Shouyi and Gong Ziduo .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佳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历史研究;2007年01期

2 刘大年;当前历史研究的时代使命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王进;试析1868年《蒲安臣条约》与近代美国排华风潮之干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杨天树;从百家争鸣到求同存异——辛亥革命的性质述论[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葛吉霞;近二十年“官督商办”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侯宜杰;清末立宪运动研究史述评[J];近代史研究;1985年03期

5 杜继东;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台湾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3年03期

6 李永福;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嬗变——以海关贸易为例[J];南都学坛;2003年06期

7 张传玺;翦伯赞对建立中国新史学的贡献[J];历史教学;1999年06期

8 王立新;“文化侵略”与“文化帝国主义”: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两种评价范式辨析[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9 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10 苏敏;探析翦伯赞的史料观[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王芸生的日本观及现代化思想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2 苏敏;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磊;美国干涉西伯利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王发栋;延安时期革命史叙事范式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刚;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中抗日战争史内容演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宗礼;中美庚款兴学论析(1904-1929)[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艳芬;美国的中东铁路政策评析(1895—1922)[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薇;崔国因外交思想及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彭绍辉;抗战与民众动员[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平;;中国共产党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2 李勇;;作为史学双翼的史料与理论——重读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史料与史学》[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陈其泰;;如何正确评价新中国五十年史学——《新中国史学五十年》序[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4 周书灿;;试论郭沫若对民族学材料的运用——兼及其与徐中舒“古史三重证”的分野[J];郭沫若学刊;2011年02期

5 张越;;浅论“五朵金花”的理论成就和学术意义[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6 刘开军;;吕振羽晚年咏史诗中的民族思想与史学史理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陈其泰;;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的学术成就[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乔治忠;高希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反省与重建——以“成王败寇论”为中心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安;;从思想文化史角度看郭沫若的治史特点[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2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张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推动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4 杜蒸民;;试评郭沫若的中国古史分期和“百家争鸣”的学说[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贾振勇;;意识形态想象与郭沫若史学研究——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为例[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6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7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8 张剑平;;郭沫若古史分期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9 耿铁华;;评《评郭沫若同志的〈奴隶制时代〉》[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10 梁满仓;;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对于新中国史学研究的推动作用[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也扬;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艰辛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工程教授 邹兆辰;思想解放与我国史学理念之突破[N];北京日报;2008年

3 朱佩娴;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N];人民日报;2010年

4 李洪岩;一部最优秀的年鉴学派概览[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李伯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国际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话语体系之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于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N];人民日报;2009年

7 于沛;二十世纪西方史学及史学名著[N];光明日报;2000年

8 王也扬;谈谈史学翻案文章[N];北京日报;2003年

9 毛佩琦;《甲申》与晚明政治史的启示[N];北京日报;2004年

10 朱佳木;一篇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史学论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广友;刘大年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辛宇;沃勒斯坦理论中的时空观念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霏;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焦帅;中国大陆学者著作中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1980-2009)[D];扬州大学;2010年

4 曾黎梅;《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5 汤艳萍;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初探[D];山东大学;2012年

6 钱丹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8 张新宁;尹达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齐佳璐;翦伯赞对中国史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9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699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