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历史观是什么_生态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word版 南京廖华

发布时间:2016-11-11 14:13

  本文关键词:生态历史观的史学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

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7

陈敏豪.归程何处生态史观话文明[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1.1

杨宁一,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M]. ⑦

安光远.生态历史观的史学价值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刘宗超.在生态文明的时空里放歌[J].中国科技财富. 2009,(11).封面文章

冯一下.生态史观与历史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1)

511

二、生态文明史观与新课程历史教学

电影《2012》的热播,人们在恐慌中思考,专家在不停地解释,事实上生态

环境确实在不断地恶化中:全球生态危机,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人口指数增 长及严重后果等,难怪学生们也会胡思乱想。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是责 任,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史观更是义不容辞。

(一)关于生态文明史观的内涵

生态文明史观最早源自于生态学,但并非单纯的生态学。1866 年,德国动物

学家 E.海克尔最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

。生

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人们的日常生产 和生活休戚相关。特别是近 50 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人口、 环境、资源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生态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人 们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 题,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与思维方式,具备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 性质。

生态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史与生态史具有内在统一性。人类历史不是真空,

人类历史的根基处在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之中。所有的人类社会一直是依赖于种 种复杂的、相互联系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依赖于这个复杂过程的整个系 列之中和相互之间的一连串精微的平衡。正如恩格斯所言,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 发生的东西,事物是互相作用着的。一切生物都能够通过它们的活动来改变外部 自然环境,而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又作用于改变环境的生物,使它们起变化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建构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社会发展思想, 他们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相互依存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他们反对抽象的社会观,认为社会不是离开了人和自然的抽象物,而是一个以实 践为基础的历史过程,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他们对未来寄

予无限希望,提出了“人类自身的和解”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重要论断,并

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与人、人与 ①

周鸿.人类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 2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7-518新之处

现今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生态文明史观的研究也随之

增多。笔者拜读一些,大多都是专业方面的书籍,直接让学生去理解有一定的难 度。笔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尝试从教学出发,将有关生态文明史知识融入到 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注重生态文明的发 展,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91012

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得以形成的历史观基础

。生态

文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然而目前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理解上 学界尚存在一些争议和分歧。生态史学作为一个新的史学分支,其新颖和独特之 处,不仅仅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理论和方法,首先体现在它 将现代生态学理论方法应用于历史研究,以生态学以及它的分支学科——人类生 态学(生态人类学)、人口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文化生态学等,作为观察和解

释历史的思想导引和分析工具。简要地说,生态史学是运用生态学理论方法来处 理史料、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运动(既包括自然现象和自然运动,也包括社会现 象和社会运动)的一种新史学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史观主要就是研究历史流

变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对于古代文明、工业文明而言的一种新型的文 明形态,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都高度发展,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统 一的更高层次的文明。

国内外对生态史观研究论著颇丰,很大程度上讲,生态史的理论及其思想根

源,实际是由西方思想史上诞生于希腊文明中的原始的环境决定论发展而来的

目前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梅棹忠夫是二战后日本享有 盛誉的生态学家,在日本工业化成功之时,1957 年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 一文,首次提出“文明的生态史观”。他用生态环境来解释日本和西欧为什么能

率先进入工业文明,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另外,1903

年牧口常三郎在其《人生地理学》一书中,采用了一个有远见的生态学视角,建 议人类开展与自然的对话,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 依存、相互交往的关系。在其著作中,他始终是用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来阐述他 的生态文明思想。

在我国,关于人与生态环境的思考源远流长,特别是儒道二家提出了一系

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主张,构成了传统伦理生态文明观的核 心。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谈到撰写《史记》的宗旨时说:“欲以明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即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司马迁以前和

以后的许多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天人之际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环境生态的关 ①

吴宏亮.生态文明理论形成的历史观基础——马恩生态社会发展思想探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王利华.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和研究理路[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③

高凯.中国生态社会史学刍议[N].光明日报. 2008-04-1313

注很多,形成了以下一些观点:(1)环境改造型环境观:1958-1972 年。(2)环 境保护型环境观:1973-2002 年。(3)生态文明型环境观:2003-2008 年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中国学者刘思华又提出了“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可谓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先行者

。而标志着中

国生态文明学派的诞生是在 1997 年。1997 年 5 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刘 宗超主持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列为“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的《生态文明观与 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书,首次提出 21 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至此,中国学者基本完成 了生态文明观作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建构

(二)生态文明史观与新课程历史教学

2010 年四川地区实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注重史观的学习,而生态文明史

观是新课标中倡导的重要史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史观的内容就显 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历史教育在讲“人”这个中心时,重在考虑人类社会的不断演 进、不断进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了人和自然 的和谐相处。在生态文明受到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尤其重要。而生态文明史观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枯燥乏味是很难理解并运 用的。单纯的教授理论或是专门开一堂这样的课,笔者认为很难实行。笔者着力 于在有限的历史课堂内,在历史教学中适时融入生态文明观念是进行生态文明史 观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课程改革地倡导和高考历史试题地导向,让笔者不得不适时调整历史教学

方法,将生态文明史观作为历史课堂中重要阐述的内容之一。笔者的思考不仅仅 在于此,生态文明史观地教学,还能唤起学生们对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地重视。 现实生活中很多糟糕的状况在不断地鞭策着人们,学生作为成长的一代,,肩负着 祖国建设的重任,他们的成长极大地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建设。笔者希望未来的中 国是一个富强、文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这与生态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 中地渗透是分不开的。笔者希望承载着祖国建设的学生们能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 ①

张连辉,赵凌云.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观与人地关系的历史互动[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

(1)

详见中国科技财富. 2009,(11)

刘宗超.在生态文明的时空里放歌[J]. 2009,11.怎样才能充分把握课标中的要求,将两者密切联系起来是一个值

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除了要达到课标的要求外,教师的 历史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时间安排上能否完成一节课的内容、板书需要怎样设计 才能紧扣课标要求、在对图片和文字资料的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又不能华而 不实),是否能被学生接受与理解,最重要的是能否完成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这 都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笔者从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中选取几个历 史教学案例:(1)义和团运动。(2)日本“三光政策、施放毒气、细菌战”。(3) 十年文革浩劫。(4)传统农业的发展。(5)资本主义的扩张和殖民运动等进行详 细的教学设计,从生态文明史观角度分析了历史事件的影响,引发学生的历史学 习思考,逐步培养起学生从生态文明史的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影响学生情感价值 观的变化。

第三部分,基于生态文明史观的历史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历史课

堂设计往往赶不上学生思维的变化速度,历史课堂上教师的任何一句话,所呈现 的资料都有可能成为学生热烈讨论的话题。而学生的求知欲往往又会使他们提出 一些有创意性的问题。这样的历史课堂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在备课 中注重多方面思考,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历史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外,教师充 足的知识储备量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教师应关注史学研究新动向,以及近期国 内外重大生态事件的发生,以此来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不少,但学生能不能独立找出并合

理解读是教学的关键。另外,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史观的著作很多,但是学生能 否有时间阅读并真正读懂理解也很重要。所以,笔者认为本文研究要解决的关键 问题还在于教师对生态文明史观的合理解读,这里的解读除了对生态文明史观最 新研究动向的解读外,还包括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中有关生态文明史内容的理 解,以及对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学生有关生态文明史知识储备的掌握,只有当这三 大要素都具备之后,下一步的生态文明史教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历史课堂需要丰 富的历史资料补充说明,选择历史材料,笔者认为首先要紧扣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和生态文明史观的要求;其次要不同于学生已了解的历史生态文明史的知识,新 714

逐步培养起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并终身受益,将环保、文明 的理念运用到祖国未来地建设中,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

笔者尝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史观的内容,并在课后练习中作出

进一步地强化,让生态文明史观形象、生动地反映在学生的头脑中。笔者在课前 仔细研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课本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同本组教师集体讨

论,选出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课本中能够很好融入生态文明史观的部分内容,根 据学生现状制定出合适的历史教学过程。

历史教学过程多种多样,笔者在课前准备的同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预

习,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历史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学生 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参与到了教学中,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一些 原本枯燥、难懂的历史理论知识也愿意并积极的接受。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合


  本文关键词:生态历史观的史学价值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1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1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