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西方史学热潮——评王晴佳教授近作《新史学讲演录》
本文选题:文化认同 切入点:文化差异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摘要】:旅美历史学家王晴佳教授的新作《新史学讲演录》主要讨论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史学界的发展变化。该书对于研习西方史学,反思史学发展之路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New History Lecture by Professor Wang Qingjia, a historian in the United States,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after the war, especially after the 1970s.The book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studying western historiography and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K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文涛;;一种关于世界史观念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磊;;读小约翰·威尔斯的《1688年的全球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与社会发展研究的视角转换[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2 伍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我国应对全球化的启示[J];求索;2003年02期
3 吴怀祺;历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杨学功;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全球化”——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今天的全球化讨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于沛;全球化和“全球历史观”[J];史学集刊;2001年02期
6 刘会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J];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7 邵鹏;汤因比晚年对全球性问题的思考[J];中州学刊;2002年04期
8 阿里夫·德里克;许娇娜;;我们的认知方式:全球化——普遍主义的终结?[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年01期
9 王云龙;从现代化到全球化——史学研究背景话语的转化[J];学习与探索;2002年03期
10 刘会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当代诠释[J];中州学刊;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干成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3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乔治忠;;官方史学视角下的中外史学比较[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卓遵宏;;侧观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与在台发展[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沛;西方史学:新特点、新潮流和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于沛;二十世纪西方史学及史学名著[N];光明日报;2000年
3 许海云;西方史学的历史反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刘桂生;循名责实:跨文化,跨语际[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陈启能;对当前西方史学发展的两点看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邴正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滥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李世安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方史学传统中的人文主义与中国史学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胡逢祥;传统学术转型不是西方史学的复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10 ;开拓中国新史学的历史学系[N];新清华;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波;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4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茂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邓欢;中心的消解与边缘的复归[D];山东大学;2007年
3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岳帅;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6 张小忠;20世纪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论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春霞;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夏小娜;在新社会史与新文化史之间:戴维斯妇女史研究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10 苑莉莉;动态变化中的“年鉴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19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19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