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全球互动的手游_《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15 03:18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互动与全球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1年

跨文化互动与全球史研究

张博  

【摘要】:全球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二战后蓬勃发展的全球化浪潮和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否定以及史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等是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渊源。它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和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考察世界历史的方法论,主张从全球视角重新审视和分析世界历史的进程。随着全球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全球史学者逐渐把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影响的(?)类经历作为其研究重点和学术取向,一方面专注跨民族、跨国家和跨地区的文化或文明交往和互动,另一方面把目光转向超越民族国家局限的远程贸易、移民迁徙、环境变迁、物种交换和疾病传播等等一向被忽略的领域,形成了一种研究全球史的新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即跨文化互动研究。 跨文化互动研究的出现深受以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为代表的“文化形态史学”的影响,既是对它的扬弃也是对它的超越。同时跨文化互动还深受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它强调摒弃文化优劣观,注重在交流互动中的各文化之间的平等和互惠。它把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它所关注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碰撞,着重阐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形式和内容。它以大规模人口迁徙、帝国扩张战争以及跨地区远程贸易为主要研究内容,同时关注疾病蔓延、物种交流、传教活动、技术传播、黑奴贸易等内容。它以比较研究、“双向交流”、“互动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方法为常用的研究方法。它既是研究全球史的一种模式、方法,也是研究全球史的一种独特视角。它的出现从对全球历史上各个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评估和以其为核心进行的独具特色的全球历史时期的重新划分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史学的发展,而以威廉·H·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和杰里·H·本特利的《新全球史》为代表的著作正是实践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同时,跨文化互动理论的出现也引起了我国史学家的反思和共鸣,对我国史学家构建自身世界史体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9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跃峰;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J];世界历史;2006年01期

3 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J];德国研究;2005年03期

4 王志强;;本我和他我——跨文化日耳曼学视角下文化异同认知互动性[J];德国研究;2006年02期

5 马克垚;;困境与反思:“欧洲中心论”的破除与世界史的创立[J];历史研究;2006年03期

6 董欣洁;;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03期

7 王晴佳;;文明比较、区域研究和全球化——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所见之史学研究新潮[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现代史学的走向——一个跨文化全球史观的设想[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9 任剑涛;地方性知识及其全球性扩展——文化对话中的强势弱势关系与平等问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刘鹏;“全球历史观”与“对象中心论”——“世界历史”观念的宏观和微观体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玖;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J];回族研究;2005年02期

2 蒋媛媛;策划:高校学报编辑的现实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苏亦工;法律史学研究方法问题商榷[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6 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王天红;;口述历史:国家图书馆关注的新领域[J];图书与情报;2006年05期

8 余鸣鸿;年鉴学派对传统史学的突破[J];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张宏;;历史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王志强;;本我和他我——跨文化日耳曼学视角下文化异同认知互动性[J];德国研究;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倪梁康;;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大陆整体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7 邵彦;《文姬归汉》图像新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8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付海晏;变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文侃;试论民族自信心的文化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宇靖;柯林武德历史推理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隋丕宁;论台湾的台湾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灵红;历史教育中的移情[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姝;1958-1969年美国对法国政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唐洁;跨越边界——美国明代社会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义飞;“17世纪普遍危机”与西方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杜涛;清末民变研究初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10 贾马燕;东周人口增长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以中德跨文化交际为例[J];德国研究;2005年03期

2 刘远图;世界通史体系问题琐议[J];世界历史;1984年02期

3 徐洛;评近年来世界通史编撰中的“欧洲中心”倾向——兼介绍西方学者对“早期近代世界”的一种诠释[J];世界历史;2005年03期

4 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J];世界历史;2006年01期

5 何平;;全球史对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J];世界历史;2006年04期

6 杨际平;秦汉农业:精耕细作抑或粗放耕作[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7 王利华;中古时期北方地区畜牧业的变动[J];历史研究;2001年04期

8 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9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10 黄洋;民主政治诞生2500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皖毅;《资本论》中的世界史观探析[J];唐都学刊;2003年03期

2 王加丰;伏尔泰的世界史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刘文华;跨文化互动——增进理解的纽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广智;;略论世界史在二十世纪的重构[J];学习与探索;1992年05期

5 张井梅;;“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小议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观念[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赵轶峰;;《全球文明史》与“世界史”概念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J];历史研究;2009年05期

8 甄修钰;;对全球史观及相关问题的一些认识[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韩毓海;;新世界史观、金融霸权与大国兴衰[J];粤海风;2007年05期

10 陈景燕;;对西方翻译理论中“三个模式”与一般翻译标准的比较分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毓海;[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韩毓海 (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中文系);[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3 宋修见;[N];学习时报;2008年

4 北陬;[N];中国审计报;2005年

5 王敦书;[N];光明日报;2003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何三畏;[N];南方周末;2006年

8 记者 马志琼;[N];甘肃日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贾立政;[N];人民日报;2003年

10 陈长安 北京大学哲学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博;跨文化互动与全球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毛佳鹏;中世纪地中海地区“纸张”的更替与跨文化互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洁;在中国城市生活的外籍旅居者:生活状况、文化适应及社会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廖劲森;海外招生策略的跨文化传播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斯然畅畅;当代绘画的跨文化互动[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6 陈安民;超越分野[D];西南大学;2010年

7 冯倩倩;中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杨;“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磊;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日本史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覃梅溪;雷海宗史学成就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互动与全球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5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5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3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