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名之辨:对中古南方风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选题:南方风土 + 主流文化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摘要】:对中古南方风土的研究是观察"中华"形成过程、族群关系演变的绝佳窗口。史料中南方风土问题实际上是当时南北方发展水平不一、话语权不平衡的体现。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民俗均是北人诟病的对象,北人以此为要素模塑了南方风土形象。所谓南方瘴气、蓄蛊、卑湿等问题是对事实的夸大与想象,但在史料话语权作用下却逐渐成了非主流文化圈的标志,成为横亘在南北方之间的心理边疆。上千年来南土形象变迁与地方开发进程息息相关。随着地域开发,南土形象会得到修正,而新的边缘地带则会被冠以污名。中古南方风土问题具备特定的研究对象,并能构成一个逻辑化的知识系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主流文化圈扩大的影响、南北方话语权的逐渐转移、移民的影响力、交通线与文化形象变迁的关系、南方底层族群心理问题、医学观念的转变均是尚待开发的领域,这些问题综合起来将展现中国主流文化圈两千年以来不断拓展的过程。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China is an excellent window to observe the formation of Ch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ethnic relations.In fact, the problem of the southern region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 and unbalanced discourse power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t that time.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folklore of the south were criticized by the Northerners, who molded the image of the south as elements.The so-called "Southern miasma", "storage of evil", "low humidity" and other problems are exagger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the facts, 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torical discourse power,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symbol of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al circle and the psychological frontier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change of the image of Nantu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local development.As the region develops, the Nantu image will be modified, and the new fringe will be tarnished.There are specific objects of study and a logical knowledge system in middle-south China.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circle, the gradual transfer of the right to speak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influence of immigra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cation line and the change of cultural imag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e lower ethnic groups in the South,The transformation of medical concepts is an unexplored field, and these problems will show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hina's mainstream cultural circle over the past two thousand year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西中古医疗史比较研究”(09SZZD01)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包茂宏;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3期
2 马强;;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张文;地域偏见和族群歧视:中国古代瘴气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J];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4 程民生;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J];殷都学刊;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中秋;家礼与国法的关系、原理、意义[J];法学;2005年05期
2 何伟福;曹端波;;唐代农民的身份地位变迁[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葛金芳;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徐忠明;杜金;;清代司法官员知识结构的考察[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衷海燕;士绅、乡绅与地方精英——关于精英群体研究的回顾[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梅雪芹;;环境史:一种新的历史叙述[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3期
7 侯旭东;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01年06期
8 徐忠明;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1期
9 朱士光;;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艳红;;明代流刑考[A];第八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李浩;;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吴海燕;魏晋南北朝乡村社会及其变迁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王一胜;金衢地区经济史研究:960—1949[D];浙江大学;2004年
4 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瑞;唐宋都城空间形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方高;宋朝农业管理初探[D];浙江大学;2005年
7 张涛;消解的边缘[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王福昌;生态·社会·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何玉红;南宋西北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志成;汉代对秦律的因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华艳;从谣谚看宋代社会的近世化倾向[D];暨南大学;2004年
3 潘文献;苗人、巫蛊:对于他者的想象和指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朱红梅;唐宋童子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罗正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百灵;民国时期岷江上游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陆斐;靖西壮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文晶;试论中国中古良贱制度的衰亡[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程艳;唐宋之际农业税收货币化对江南农村经济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芳;一个兵团社区的文化变迁[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志华;唐代江淮地区经济地位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2 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3 王会昌;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与东南沿海的机遇[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胡如雷;论隋唐五代在历史上的地位[J];河北学刊;1988年02期
5 张全明;试析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重心的南移[J];江汉论坛;2002年02期
6 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7 张文;地域偏见和族群歧视:中国古代瘴气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J];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8 蒋福亚;论南齐永明年间的和市——兼论三吴在宋齐之交已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新生的经济重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9 陈意新,曹树基;尊重中国人口史的真实——对《摘掉人口决定论的光环》一文之回应[J];学术界;2003年03期
10 马强;;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752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5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