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拗的低音》
本文选题:历史研究 + 重访 ; 参考:《读书》2013年11期
【摘要】:正一何谓"低音"?由于这个书名是后起的,所以我采取的是非常宽松的定义。最初的设想只是想重访近百年来被新派论述所压抑下去的声音,但是后来我决定将被忽略而仍具有重要性的思维方式、观念等也包括进来讨论。本文所说的"低音"大致是四个层面:一是省视被近代学术及思潮一层又一层复写、掩蔽、遮盖、边缘化,或属于潜流的质素。二是对历史研究而言,"创造性转化"与"消耗性转换"的同一
[Abstract]:What is a "bass"?Since the title of the book is later, I take a very loose definition.The original idea was to revisit the voices suppressed by the neologism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but then I decided to include the neglected and still important ways of thinking, ideas, etc.There are four levels of "bass" in this paper: one is that the provincial view is rewritten, masked, obscured, marginalized, or submersible by modern academic and ideological trends.Second, for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expendable transformation" are the same.
【分类号】:K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宝权;理论指导的重要性[J];史学史研究;1985年02期
2 史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述要[J];史林;1987年01期
3 ;我院各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简介[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2期
4 叶桂生;关于现代史学史的思索[J];史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5 王家福;;历史研究的国际战略前瞻[J];世纪论评;1997年Z1期
6 钟春翔;论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的主体参与[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7 陈洪澜;现代科技发展对历史研究手段的拓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潘明娟,杨文秀;后现代思潮对历史研究的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3期
10 谢华;;历史研究中的经济因素:原则与方法[J];求索;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5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征文目录[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10 王茜;;在历史文化中写作——由《百家讲坛》引发的思考[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乐民;再谈历史研究和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于沛;陈翰笙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许海云;对当前“时尚史学”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庆英;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传”[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9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55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5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