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史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本文选题:刘知几 + 史通 ; 参考:《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06期
【摘要】:正《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著,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学者关注,产生了许多优秀成果。代继华曾于2000年撰《〈史通〉研究五十年》一文,系统地梳理与总结了建国以来至1998年的《史通》研究成果,并将建国以来的《史通》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6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对刘知几及《史通》的研究多属总论性质,侧重于对刘知几哲学思想、历史观以及进步思想倾向的探讨。1966—1976年为第二阶段。受文革影响,《史通》研究陷入停滞。1978—1998年为第三阶段。《史通》研究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主要涉及刘知几的时代背景、学术渊源、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历史编纂学、历史文学、史料学等内容。进入新世
[Abstract]:Shi Tong is the first historical theory and history monograph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deeply concerned by scholars and has produced many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Dai Jihua wrote the study of "Shi Tong" for 50 years in 2000, systematically combing and summing up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Shi Tong"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1998. The study of Ston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949-1965 as the first stage. In this period, the research on Liu Zhiji and Shi Tong mostly belongs to the general nature, focusing on the discussion of Liu Zhij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historical view and progressive thought tendency. 1966-1976 is the second st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tudy of "Shi Tong" was at a standstill. 1978-1998 was the third stage. The study of "Stone" showed all-round and multi-angl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related to Liu Zhiji's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cademic origin, historical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nd historical compilati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historical materials, etc. Enter the Pleistocen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朝蕾;;《两汉纪》史论艺术之比较及探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万红;;“六经皆史”辨正[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3 赵景飞;;试析《文史通义》中“道”的概念[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4 叶淑如;;从方志学的视角看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及成就[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5 廖勇;;浅析章学诚史学成就——以史家历史感为中心[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牛致功;;刘知几的修史主张[A];唐史论丛(第四辑)[C];1988年
2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3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4 王国平;;谢本书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5 蔡庆发;翁卫平;;郑樵《通志》的史学成就[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基伦;;“《春秋》笔法”的诠释与接受[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8 孙洪涛;;对中国传统史学功能的反思[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忠德;史胆与史责[N];光明日报;2000年
2 王长奇;刘知几的“史讳”与“名教”[N];光明日报;2002年
3 瞿林东;论史学的求真与经世[N];光明日报;2003年
4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谢贵安;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让中华文明的特色更鲜明[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瞿林东;我正在想的一个问题[N];北京日报;2001年
6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林璧属;中国传统史学求真方法的科学性[N];光明日报;2008年
7 刘家和;谈史学的创新[N];光明日报;2001年
8 瞿林东;永久的青春[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李珍;《史通》——为史氏者宜置此座右[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朱大渭;漫谈史学研究中的学风问题[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延苗;章学诚史学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3 唐燮军;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小泉;论刘知几的学术风格[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晔;刘知几对两汉史学述评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金庄;刘知几关于唐前期史学论断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安萍;以道自任[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安;从“真”到“通”: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体系化及其终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莎;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D];扬州大学;2010年
7 周征;刘知几《史通》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曹丽娜;章学诚的明道经世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晓敏;唐代《左传》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付中英;章学诚史学评论与《易》教[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83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8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