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十而立”的反思与期待——2001~2010年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回顾
本文选题:美国史研究 + 学术创新 ; 参考:《史学月刊》2012年01期
【摘要】:在2001~2010年间,中国美国史研究取得了超过前20年的成就。尽管研究队伍及其成果的区域分布变化不大,但无论是研究成果的总量、类型,还是参考资料、学术规范、提出学术问题的意识和对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程度,等等,都表明中国美国史研究已进入成熟阶段。一方面,学术思想的原创性成果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博士学位论文经过修改后出版,给日益活跃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增添了活力;另一方面,学者们对于中国美国史研究的走向、现实关怀、中国特色、学术检讨与反思以及与美国学界对话等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尽管目前中国美国史研究中还存在着学风浮躁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属于与时俱进中的问题,相信随着未来中国学界学术氛围净化程度的提高和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完善与缜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不远的将来取得令国际学界侧目的优秀成果。
[Abstract]:Between 2001 and 2010, th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history achieved more than 20 years. Although there is little change i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search team and its results, whether it is the total amount, types, reference materials, academic norms, awareness of raising academic issues and the degree of concern for graduate education, etc., Both indicate that th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history has entered a mature stage. On the one hand, the number of original academic ideas is increasing, and more and more doctoral theses have been published after revision, adding vitality to the increasingly activ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Scholars have never paid attention to the trend of Chinese 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 realistic concer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ademic review and reflection, and dialogue with American academic circles. Al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history, such as impetuous style of study and so on, these problems belong to the problem of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It is believed tha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hina and the perfection and meticulous of the 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in the future, the 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 Society of China will mak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near futur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宣;网络时代史学研究手段的革新——试论学术性数据库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J];史学集刊;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旭东;;试论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无边界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2 龙飞鹏;丁强;;云南省州市师专青年教师科研现状调查分析[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3 许一多,周俊峰;实用主义:美国的外交哲学[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4 吴昌珍;美国西部开发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借鉴[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刘旭东;;“汉密尔顿模式”在美国经济中的确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6 蒋冠;;对当前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6年04期
7 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董小川;;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邓峰;论美国关税法的演变[J];东北亚论坛;2005年01期
10 董军;;“性寓言”背后的文化焦虑——金基德影片《时间》解析[J];电影文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金武刚;;博士生人文精神群体性缺失与学术制度修正——基于博士学位论文“致谢”的内容分析[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5 孙国峰;制度演进的互利原则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娄晓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芳;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1980~2003)[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蓓;1960—1999年美国治理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政策演变及效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3 李鸽飞;20世纪下半叶美国中等教育目的的演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静;论尤多拉·韦尔蒂《失败的战争》的诗学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莉;美国黑人文化的折射镜[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谢美彬;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罗锦生;评美国文化中的普世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艳辉;敛财到散财:洛克菲勒的石油与慈善托拉斯[D];吉林大学;2004年
9 窦雅斌;“美国衰落论”解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郭绍敏;宪法程序的意义——兼论罗尔斯“程序正义理论”[D];武汉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群郎;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原因再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壮松;美国市政体制的确立及其成因[J];城市规划;2002年06期
3 孙群郎;美国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大都市革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孙群郎;美国大都市区的阶级和种族隔离与开放郊区运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孙群郎;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林广;20世纪纽约移民与社会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余志森;华盛顿与美国宪法[J];世界历史;1983年05期
8 黄柯可;美国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特点[J];世界历史;2000年03期
9 孙群郎;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动因初探[J];世界历史;2003年01期
10 孙群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J];世界历史;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广;移民与纽约城市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壮松;美国城市经理制[D];厦门大学;2002年
3 罗思东;美国大都市地区的政府与治理[D];厦门大学;2005年
4 马小宁;旅游业与城市经济[D];厦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认清;20世纪70年代末史学界的思想解放与学术创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张友伦;美国史研究百年回顾[J];历史研究;1997年03期
3 陈其泰;白寿彝先生学术创新的风范[J];史学史研究;2005年02期
4 杨玉圣;如何改革我国的美国史研究——从《美国史纲》谈起[J];九江师专学报;1991年02期
5 向志学;“伫看新编覆旧编”——论世界史宗师吴于S难醮葱戮馵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6 余志森;从命、惶恐与机遇[J];史学月刊;2003年09期
7 李剑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J];史学月刊;2009年01期
8 易宁;;学术传承与学术创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黄绍湘;让科学理论指导美国史研究——解读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中引录的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历史规律的论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黄安年;出精品 育人才[J];史学月刊;2003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杨念群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提倡“感觉主义”的若干理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陈祖武;做好《清史》纂修工作的几点建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吴琦 华中师范大学;史学创新的内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虞和平;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N];光明日报;2003年
,本文编号:1794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79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