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
本文关键词: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1年
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
周常林
【摘要】:罗振玉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1866年生于江苏淮安,祖籍浙江上虞。1940年卒于辽宁旅顺,享年74岁。罗氏年轻的时候曾致力于维新启蒙运动,在上海创办农报和东文学社。后来受辛亥革命刺激,思想极度保守,从事保皇复辟。1931年以后加入伪满洲国,成为汉奸。 但在学术上,他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开辟了敦煌学、甲骨学、简牍学和古器物学四门学问,编印了大量的书籍,为保存中华文化和流传史料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分六个部分来探讨他的学术。第一部分介绍他青少年时代的学术事迹。介绍他的治学根基和学术源流。第二部分介绍他三十岁以后从事维新启蒙和引进西学的事迹。第三部分介绍他入学部以后从事甲骨学、敦煌学和古器物学等新兴学问研究的事迹,并介绍他保存内阁大库档案和敦煌文献的贡献。第四部分介绍辛亥革命之后他到日本的学术表现,介绍了他对敦煌学、西北史地学、甲骨学、日本古书和古器物学的贡献。第五部分介绍他从日本回国的学术表现,介绍了他这一时期他为中国培养学术人才,创立东方文化研究机构与世界学术沟通,并继续从事敦煌学、甲骨学和古器物学的研究。第六部分综括介绍他的治学宗旨与学术源流,并分析他与王国维学术的不同。 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学术背景为出发点,考量罗振玉在历史文献学各个领域的成就与贡献,从而深刻总结罗振玉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及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本文是第一部系统探讨罗振玉历史文献学成绩的博士论文。在此之前,学术界的研究大多以片断的研究为主,尚缺乏综贯的、深入的研究。学术界仅存的几部关于他的学术专著,大多为罗氏后人所作,且为人物传记式的研究。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学问被称之为“罗王之学”,但整体上而言,王学的研究热,罗学的研究冷,这与罗氏国学大师的身份是极不相称的。学术需要争鸣,罗学的研究也需要不同的声音,罗氏后人单独从事研究的局面需要打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学术史的研究方法。既注重罗氏学术成果的总结与评价,又注重其学术活动与学术交往。并着力探讨一些不为人知的学术细节,对于理解他的学术精神与治学风格是有帮助的。本文的研究,围绕罗氏的历史文献学成绩展开,政治方面不作过多评价。本文主要侧重于罗氏对新发现史料的研究与刊布,阐明其对近代新史学和新国学的影响。笔者受限于专业需要和知识结构,因此对罗振玉整理敦煌西域出土物的成绩,加大了渲染。 传统的研究,侧重于罗氏治学的外部表现,本文结合罗氏治学的具体领域,对罗氏内在的治学旨趣、学术性质、治学方法和学术源流进行了探讨。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探讨他在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史上的地位及贡献。本文还全面比较了罗王二人学术的异同,使人们对罗、王二人的学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淦铭;;论罗振玉的私家编辑事业[J];编辑学刊;1992年03期
2 王守昱;;毛泽东主席关注罗振玉藏书[J];博览群书;2005年12期
3 袁霞;;罗振玉与图书编撰学[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4 罗继祖;;罗振玉研究三题[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5期
5 张树纯;唐档原来出敦煌[J];档案;1997年06期
6 荣新江;甘藏敦煌文献知多少?[J];档案;2000年03期
7 徐有礼;罗振玉与“大内档案”[J];档案;2000年06期
8 鲍义来;许承尧与敦煌遗书拾掇[J];档案;2001年05期
9 朱瑞芬;罗振玉与敦煌文献档案的当代意义观照[J];档案;2003年02期
10 黄坚;清代遗老罗振玉的收藏[J];档案与史学;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若;[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王若;[N];中华读书报;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祥;;《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柯镇昌;;试论蒲松龄的科举观[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陈春勤;;羌族历史文献整理研究的内容与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5 刘超;;“五胡乱华”和“孝文帝改革”:事件、叙述与认同——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巴兆祥;;陆心源所藏方志流失日本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吴国升;;春秋文字字形区域性特征的初步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吾斯曼江·亚库甫;;清代边疆历史学家视野中的清代边疆民族政策——以沙依然米的《伊米德史》为例[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沈庆利;;问解“李劼人难题”——兼析《死水微澜》的艺术奥秘[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4 范并思;;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转型——理论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周远方;;科技哲学文献学及体系的建构刍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何玲;;1903年汴城会试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海燕;论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志威;王闿运公羊学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潇嵩;王国维“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9 梅国福;朱彝尊《腾笑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西军;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继祖;;罗振玉研究三题[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05期
2 宛志亮 ,彦生;中国档案部门现存最古老的档案 甘肃敦煌藏经洞流散出去的档案——唐开元残档是怎样入藏辽宁省馆的[J];档案;2004年01期
3 白化文;敦煌写本《众经别录》残卷校释[J];敦煌学辑刊;1987年01期
4 周丕显;敦煌佛经略考[J];敦煌学辑刊;1987年02期
5 荣新江;王道士──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J];敦煌研究;2000年02期
6 罗继祖;;跋《观堂书札》[J];读书;1982年08期
7 商承祚;;关于王国维先生之死[J];晋阳学刊;1983年03期
8 段鹏琦;;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新出土的汉石经残石[J];考古;1982年04期
9 许景元;;新出熹平石经《尚书》残石考略[J];考古学报;1981年02期
10 ;唐代档案[J];历史档案;198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张波;跋《明都督佥事黄咨》[J];北方文物;1993年04期
2 王庆祥;罗振玉、王国维与溥仪(续)[J];紫禁城;2002年04期
3 陈鸿祥;;来函照登[J];晋阳学刊;1983年06期
4 于闰仪;岳飞印[J];史学集刊;1988年03期
5 郭旭东;罗振玉确知甲骨真正出土地时间考[J];殷都学刊;1999年02期
6 袁霞;;罗振玉的文献出版活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年01期
7 刘洋;;罗振玉与“大内档案”[J];兰台世界;2010年03期
8 韩致中;;罗振玉携档投溥仪[J];兰台世界;1992年08期
9 时萌;晚清小说家考证(之三)[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3年01期
10 ;古籍善本 名家尺牍 成交前十名 上海崇源二零零三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J];艺术市场;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苓;;路岯其人其事[A];杜牧文学成就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石兴邦;;《路岯诗文遗墨識注》序[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録(2008)[C];2008年
3 徐适端;;中国历史文献学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构想与实践刍议——以杨燕起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为蓝本[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甘良勇;;对于历史文献学科的一点思考[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吕友仁;;历史文献学是历史系的不能承载之重——历史文献学学科建设刍议[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若愚;;介绍刘鹗的未刊稿《铁云藏货》[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10 王贵忱;;清末民国时期的钱币学[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轶;[N];大连日报;2009年
2 李华家;[N];大连日报;2011年
3 宝卫 王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王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曹菁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6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N];深圳特区报;2011年
7 蔡德亿;[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杨燕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李晓菊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王庆祥;[N];团结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2 谭飞;罗振玉文字学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4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马洪菊;叶昌炽与清末民初金石学[D];兰州大学;2011年
6 程仲霖;晚清金石文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7 陈爱民;二十世纪甲骨文书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8 韩锋;敦煌本儒家文献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李强;敦煌写本《籯金》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肖文飞;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琴;档案学与历史文献学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李丹丹;罗振玉对金石材料的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亚生;缪荃孙文献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蔡文静;罗振玉的甲骨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晓林;略论罗振玉对近代学术的贡献[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安然;略论吴大澂的传古之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胜;乾隆时期历史文献编纂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朱新民;叶德辉及其历史文献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石开玉;戴震的历史文献学成就初探[D];安徽大学;2004年
10 朱颖;转道日本打开欧美教育之窗[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