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
本文选题:史学理论 + 后现代主义思潮 ; 参考:《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向知识的客观性与语言的稳定性等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它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进步的信念、历史时代划分的方法、个人能知能行的观念都产生了疑问。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影响是一个客观事实,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是这样。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的一个事实是,在国内外近年对"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批评日渐增长。既然如此,就要对其进行研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回答。本刊这里发表的四篇文章并不代表编辑部的立场,仅希望能引起各界读者的更多关注,展开深入的讨论。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post-modernism is to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such as the objectivity of knowledge and the stability of language. Its ris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people's belief in progress, the way in which history is divided, and the idea that individuals can know and act.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on historiography is an objective fa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fact that the criticism of postmodernism historiography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cas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make scientific judgments and answers. The four articles published here do not represent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s position, but only hope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and in-depth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刚;;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2 陈新;;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肖雄;;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史学客观性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4 张广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前后)[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1期
5 杜辉;王润彬;袁也;;历史学家毛泽东[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侯云灏;理论工作者贵在有超前意识──读陈启能著《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J];江汉论坛;1994年05期
7 蒋大椿;21世纪史学理论研究断想[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1期
8 陈新;;态度决定历史:后现代状况下的历史学[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6期
9 贺巧娟;;柯林伍德的史学理论述评[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0期
10 周福振;;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思考——以陈独秀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吴贻刚;苏小霞;张军献;;“范式之争”与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后现代主义的崛起[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许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学观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雷梦水;;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A];明史研究第2辑——纪念谢国桢先生九十诞辰专辑[C];1992年
5 李正云;;论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家庭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罗云锋;;历史理论视野下的文学史分期观念考察[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7 李正云;;家庭治疗的新动向——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家庭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美森;韩秀艳;;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影响[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徐国利;;当代中国大陆的史学评论理论研究述评[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邹兆辰;;史学批评与社会环境——以苏联史学在中国的命运为例[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国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问答交流[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刘建国 杨祥银;第15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温州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3 万昌华;“中观史学理论”新模式[N];光明日报;2004年
4 陈启能;对当前西方史学发展的两点看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俞吾金;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N];文汇报;2010年
6 张耕华;史学与文学有别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7 李醒民;不必向后现代主义思潮“臣服”[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舒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史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马艳辉;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唐学鹏;一个历史学家的遗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腊生;后现代主义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2 董立河;历史与想象[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冬敏;理性主义史学浅论[D];复旦大学;2008年
4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栗峥;后现代证据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平;魏斐德与他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华;《吕氏春秋》的史学理论成就[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2 梁艳丽;冲突与重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原因及出路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3 袁立峰;詹京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向胜翔;论史学理论在中学史料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镭;爱德华·吉本的史学理论和社会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守敏;论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学研究范式[D];西南大学;2007年
7 王昱;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标志设计之影响[D];天津美术学院;2008年
8 杨丽珍;关于罗荣渠先生现代化研究的史学理论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李海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雄伟;试论“六经皆史”说中的学术致用思想[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64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64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