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疑古与新证的交融——顾颉刚与王国维的学术关联

发布时间:2018-05-09 11:30

  本文选题:顾颉刚 + 王国维 ; 参考:《文史哲》2010年03期


【摘要】:顾颉刚、王国维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两人的交往、王国维对顾颉刚的影响、顾颉刚对王国维的评价等方面来看,王国维对顾颉刚的影响是深远的,顾颉刚一生都在学习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在其晚期的文章中甚至透着"二重证据法"的影子。
[Abstract]:Gu Jiegang, Wang Guowei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from the two people's contact, Wang Guowei's influence on Gu Jiegang, Gu Gang's evaluation of Wang Guowei and so on, the influence of Wang Guowei on Gu Jiegang is far-reaching. Gu Jiegang studied Wang Guowei's study method all his life, and even had the shadow of "double evidence method" in his later article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京华;;顾颉刚与考古学[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2期

2 王煦华;;顾颉刚致王国维的三封信[J];文献;1983年01期

3 顾颉刚;悼王静安先生[J];中国文化;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庾向芳;;徐中舒与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和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储著武;;论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4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5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6 杨东方;;小说与历史的互证——以《假虎威古玩流殃,奋鹰击书生仗义》为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林辉锋;;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以马叙伦的经历为线索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3期

8 刘龙心;;寻求客观对话的空间——1930年代中国期刊报纸中的史学类书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9 李春萍;;从“中学”到“国学”:中国传统学术的学科化路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10 卢毅;“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贤;;战国秦汉出土简帛的词典学价值[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柳向春;;刘喜海《海东金石苑》刊行始末[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3 王应宪;;日本“中国经学史”之译介与回响[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戴国斌;;文艺生产的武侠人格[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6 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7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8 章清;;“历史研究的单位”:“专门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王亮;;李斯臂苍鹰考[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10 柳向春;;兴化李审言先生年谱长编稿[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君;“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娇;罗振玉与古器物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于执立;《儒林外史》与八股取士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尹丽峰;“六经皆史”的近代诠释及其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燕飞;抗战时期的南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晓阳;郭廷以近代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9 胡睿臻;“诗史”说理论特征浅探[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尹冬梅;吴兰修与《南汉纪》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利栋;《古史辨》与《古史新证》——顾颉刚与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一个初步比较[J];浙江学刊;2000年06期

2 李锐;;经史之学还是西来之学:“层累说”的来源及存在的问题[J];学术月刊;2009年08期

3 魏忠强;;“五四”功过管窥——以比照王国维与顾颉刚的古史观为视角[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胡绳;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学习与探索;1994年03期

5 李吉东;;顾颉刚:现代《尚书》学的全面开创者[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罗志田;;《古史辨》的学术和思想背景——述罗香林少为人知的一篇旧文[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2期

7 谢进东;;现代性与“古史辨”[J];古代文明;2009年04期

8 王学典;;特约评论人语[J];文史哲;2006年02期

9 罗志田;;检讨《古史辨》学理基础的一项早期尝试[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10 张京华;;“层累造成”还是“层累阐释”——孟姜女故事与顾颉刚的民俗学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3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8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3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4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5 罗金;王国维:传统文化的殉道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6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7 何怀宏;那个曾经异样的中国[N];中国邮政报;2006年

8 谢雍君;第五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揭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解方;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N];贵阳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陆成钢;“豪情请客”值不值?[N];嘉兴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3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小英;中国现代学术性自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9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2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7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再红;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D];新疆大学;2003年

9 向娟;王国维游戏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妍;王国维启蒙思想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65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65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2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