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 + 史学理论 ; 参考:《史学史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自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传统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质疑历史认识客体的真实性,强调语言对历史建构的决定性意义,把历史文本等同于文学虚构。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对于反思传统史学理论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其所表现出的相对主义和反实在论特点,也颇受人们的质疑。近年来,西方学者开始试图建构一种超越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范式,即所谓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反思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也是我国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刘华初副教授讨论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及其实践的文章,欢迎学者们参与对此问题的讨论。
[Abstract]:Postmodernist historiography theory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theory formed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ist historiography question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object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emphasizes the decisiv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to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and equates the historical text with literary fiction. Postmodernist historiography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flect on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theory, but its relativism and anti-realism characteristics are also questioned by people. In recent years, western scholars have tried to construct a paradigm beyond postmodernist historiography, that is, postmodernist historiography. Reflecting on postmodernist historiography theory is also a problem that Chinese scholars have been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In this issue, Liu Huaz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istory Theory, published an article on postmodernist historiography and its practice. Scholars are welco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规律性问题研究”(项目号:11YJA72001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放桐;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9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正虎;;历史学的后现代主义转向——以基思·詹金斯的《论“历史是什么?”》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2 阿瑟·丹图;埃娃·多曼斯卡;彭刚;;美学与科学无法分离——阿瑟·丹图访谈录[J];学术研究;2007年10期
3 张仲民;;后现代主义史学之主张与评价——以Re-thinking History和《历史的真相》为例[J];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02期
4 耶尔恩·吕森,赵协真;后现代主义观点下的历史启蒙:“新费解”时代的历史学[J];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5 刘华初;;再反思后现代史学[J];理论界;2009年04期
6 徐畅;;“像它实际上发生的那样”?[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3期
7 邓京力;;对现代西方史学理论基础的挑战——试析凯斯·詹京斯之《历史的再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8 江文君;;西方新文化史简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9 李振宏;;特约评论人语[J];文史哲;2006年05期
10 潘娜娜;;巴克尔的历史哲学初探[J];求索;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耕华;史学与文学有别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2 陶东风;从后现代主义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李万武;一上路就迷失的教训[N];辽宁日报;2008年
4 肖四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折射与变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李丽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N];学习时报;2010年
7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8 王守仁 童庆生;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N];文艺报;2007年
9 杨生平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佩里·安德森:后现代主义共生着两种对抗力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胡作玄 中科院系统所研究员;数学是后现代思想的根源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董立河;历史与想象[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8 管小其;启蒙的后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阔;装饰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姚云鹤;VI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旭\,
本文编号:1871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87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