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挑战”与“捍卫”之间——当代西方史学界对“史学危机”与“终结论”的回应

发布时间:2018-06-04 09:16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挑战 + 史学危机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是否预示着新一轮"史学危机"的来临,是否又意味着"历史学的终结"?它至少引发了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一次新震荡,并从理论层面波及到历史写作的实践领域,其影响甚至超出学术范畴,直达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普遍认识。而所谓"历史学的终结"也并不意味着历史学科的消亡,仅仅意味着一场新的史学变革。西方主流史学家试图从历史学的多重特性、客观性的限度与历史事实的建构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展开与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在回应挑战中捍卫历史学的合法性与谋求学科发展的新途径。尽管在现代与后现代史学之间仍然存在着深刻的理论分野,但它们似乎在尝试以某种方式共存,即融合现代与后现代的历史视角,一方面运用后现代主义的理论锋芒消解现代史学的顽疾与弊端,另一方面又以现代史学长期积累的经验体系来规训后现代意识中某些极端化的思想倾向。双方的相互交锋与激烈碰撞逐步演化为当代西方史学变迁的推动力,也预示着未来史学发展的可能性选择。
[Abstract]:Does the challenge of postmodernism to history herald the coming of a new round of "historical crisis", and does it mean "the end of history"? It has at least caused a new shock of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historiography thought, and spread to the practical field of historical writing from the theory level, its influence even went beyond the academic scope, direct people to the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history. The end of history does not mean the demise of history, but a new revolution in history. Western mainstream historians have tried to argue with postmodernism in terms of the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the limits of objec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Defending the legitimacy of history 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and seeking new approaches to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a profound theoretical division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historiography, they seem to be trying to coexist in some way, that is, to integrate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 On the one hand, the theory of postmodernism is used to eliminate the stubborn problems and drawbacks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ng-term accumulated experience system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is used to discipline some extreme ideological tendencies in postmodern consciousness. The mutual confrontation and fierc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the driving forc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historiography, and also indicated the possible choi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历史学对后现代主义挑战的回应与分析”(项目批准号:09YJA77004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K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京力;;“接受”与“拒斥”之间——西方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念的回应趋向[J];哲学动态;2010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彼得·伯克,刘华,李宏图;西方新社会文化史[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4期

2 邓京力;;对现代西方史学理论基础的挑战——试析凯斯·詹京斯之《历史的再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天恩;勇于探索走出困境——浅谈史学危机[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3期

2 张耕华;有关“历史事实”及其相关问题——兼与陈启能先生商榷[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4期

3 林校生;主体性与历史事实的确立[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郭世佑;唯有源头活水来[J];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03期

5 陈光前;关于历史事实的概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6 吴汉全;历史事实:史学家建构过去的图景[J];史学月刊;2005年02期

7 陈涛;没有过去的史学危机[J];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8 刘德斌;十年来的中国史学及其发展趋势[J];史学集刊;1989年03期

9 李广民;缓释史学危机的一剂验方——评常金仓新著《穷变通久》[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张旗;史学危机与史学意识[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朱维铮;李天纲;;与朱维铮谈学[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常金仓;;中国史学的现代使命[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5 黄凯锋;;历史评价与历史认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徐国利;;钱穆的考据学思想[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荣明;;历史学是否科学——以阿克顿史学为例[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8 赵永康;;文史资料文章的选题与撰写[A];编辑工作论丛[C];1997年

9 杜小安;;司马迁哲学思想新探[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研究员 程恩富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叶险明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林剑 福建三明学院副教授 王立端;历史能否假设[N];人民日报;2007年

2 张耕华;史学与文学有别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3 罗炳良;崔述“理可思得,事待学知”的理念与方法[N];光明日报;2006年

4 仲伟民;考据是历史学的生命[N];光明日报;2007年

5 庞卓恒;史实·解释·规律[N];光明日报;2003年

6 张绪山;“假设”的历史与历史研究的“假设”[N];光明日报;2004年

7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林璧属;中国传统史学求真方法的科学性[N];光明日报;2008年

8 虞和平;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王少普 上海社科院亚太所研究员;中日该如何共同研究历史[N];东方早报;2007年

10 侯建新;史学失去真实也就失去生命[N];天津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振;历史与诠释[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金华;走向主体间性的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齐山德;苏联时期史学研究初论[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沈慧然;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公茂宏;非规范性史学的繁荣和规范性史学的相对衰落及其存在的问题[D];山东大学;2005年

3 孙文栋;论历史事实及其认识[D];山东大学;2009年

4 刘凤;别样多元的历史[D];郑州大学;2006年

5 王鹏;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云吉龙;论沃尔什的历史哲学理论[D];内蒙古大学;2006年

7 谢进东;继承与超越:维柯对奥古斯丁历史哲学的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76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76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a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