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普遍与特殊:基于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本文选题:历史 + 普遍性 ; 参考:《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摘要】:对历史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在内容层,即主体对于客体的确证与认同之中,侧重分析客体或事实被界定为普遍抑或特殊之属性的依据与根源,它也是历史客观性的根源所在;在形式层,即涉及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确证过程"中,侧重分析时间、空间与个人生命相结合构成的历史性因素及其疏离普遍性的方式,以及在非历史的理性与历史直观/顿悟之间历史理性的运作。只有历史理性这种特殊的普遍才具有真正历史的力量。因为它是历史的,对理性有限性的认识,使得人们不至于膜拜理性而对特殊和差异采取一种压制的态度,进而,它作为具有历史性的理性,经由它构成的历史叙事更易于否弃历史决定论,不会将历史变成一种不可摆脱的负担或运作强制性权力的工具与说辞;因为它是理性的,我们才能够借助历史建构起一个交流与实践的平台,并在其上进行合作、达成共识,追求普遍意义或普世价值。
[Abstract]:The stud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in history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wo aspects: content and form. In the content level, that is, the confirm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object by the subject, i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s and root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object or the fact as the universal or special attribute, which is also the root of the historical objectivity. That is, in the "corroboration process" involving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i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factors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ime, space and personal life, as well as the way of alienation from the universality. And the operation of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etween non-historical rationality and historical intuition / epiphany. Only the special universality of historical rationality has the real historical power. Because it is historical,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imitation of reason, so that people do not worship reason and adopt a kind of oppressive attitude to special and difference, and then, it is a historical reason, It is easier to reject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not to turn history into an irrevocable burden or a tool and argument for the operation of compulsory power, because it is rational. Only through history can we construct a platform for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 cooperate on it, reach a consensus and pursue universal meaning or universal valu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历史意识与现代西方人文思想的兴起”(项目号:09JJD770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李子华;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季国清;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6 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7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8 崔秋锁,李学锋;新世纪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J];长白学刊;2002年05期
9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朱华阳;《论主观》“公案”的理论解析——舒芜与胡风的思想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洪峻峰;;从中国现代思想范式的建立看严复的影响与地位[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4 张进生;论邓小平的法治思想[D];中南大学;2002年
5 范伟;哲学视野中当代中国法治的合理性及其实现[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李祖德;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启蒙叙事和现代性话语[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佘俊臣;论惩罚性法律责任的合理性[D];苏州大学;2002年
8 柯恒;自由依赖于法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杨芳;理性之光[D];湘潭大学;2002年
10 何晓霞;卢梭的浪漫主义[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耕华;试论历史的“重演”与历史学的“预言”[J];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2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3 郑先兴;论史学政治化的普遍性[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周启杰;;雅斯贝尔斯论历史的基本结构和认识方法[J];理论探讨;2006年02期
5 何兆武;历史两重性片论[J];学术月刊;1998年02期
6 代礼胜;;后殖民思想与历史差异[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7期
7 满永谦;;论比较史学的六种类型及各自功能[J];学术研究;1986年06期
8 谷川道雄;张邻;;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论争——从奴隶制到共同体[J];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01期
9 埃里克·J.霍布斯鲍姆,乔亚;徘徊于寻求普遍性与寻求认同性之间的历史学家[J];第欧根尼;1995年02期
10 白永瑞;;思想东亚[J];读书;2009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三易;品品不同时代的“品三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叶文宪;“封建”这个词用错了吗?[N];天津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波;施耐德:历史没有结局[N];经济观察报;2008年
4 李根蟠;如何科学理解马列主义封建观[N];光明日报;2008年
5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802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198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