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理论_《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04年
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
姜爱智
【摘要】:回顾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注重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是中国史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为了实现史学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新史学家们在西方新学理的启示和影响下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将研究目光转向对史学自身本性特质的审视。学者们所探讨的一系列史学问题,不仅对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且对加快我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考察这一时期内我国史学理论建设的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加深对现代新史学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的史学理论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的背景分析。现代新史学界对史学自身理论问题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发生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一是学科专业化对史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要求;二是西方新学理的输入和启示。缺乏对史学自身本性特质的思考,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固有缺失。而二十世纪初年的“新史学”由于过分强调了史学的致用功能,没有能够从学科自身发展的意义上来重视史学自身理论问题的研究。“五·四”前后,随着史学专业化和现代化呼声的不断高涨,针对史学自身理论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史学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新学理的纷至沓来,又为现代新史学家重新审视史学自身的本性特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范式。 第二部分: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探讨的两个主要问题。本章主要以现代新史学家们对‘历史’一词的概念阐释和对历史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作为论述的主体。现代新史学的理论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历史”?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问题,实际上是建设新的史学体系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现代新史学的一个理论起点。事实上,正是对“什么是历史”这一最基本的史学问题的回答,引发了现代新史学家们对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的再思考,使其认识到“客观历史”与“历史记载”的不可等同性,中国史学也由此得以从传统史家将史书(或史料记载)等同于客观历史的误区中走出。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是史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现代新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格外突出。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新史学界可谓流派纷呈,其在理论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它们各自对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的定位不同。就现代新史学界而言,在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这一问题上虽然各家各有所 宗,但是大体上仍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意见:一是历史艺术论、二是历史自律论、 三是历史科学论。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它是象自然科学那样具有严密的科学 性,还是象文学、戏剧那样,属于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生的人文学科,或者是兼有科学 与人文的特点呢?现代新史学家们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诸种反思和定位,对推进中国 史学的现代化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三部分: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的内在矛盾及启示。现代新史学所处的特定历史 时期决定了它在理论建设上必然遭遇一些特定的矛盾。中国史学界对西方新学理的大 规模输入,是起于“五·四”前后直至三四十年代这样不到半个世纪的时期内的现象, 其输入的西方史学思想又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方自近代以来所产生的各种思想学说。西 方史学思想在短时期内的联袂而至在客观上引发了中国学人思想的混乱。思想的混乱 并不等于思想的多元。在输入西方新思想时,无视西方史学各流派自身的系统性、对 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缺乏全面的了解,则是引发中国史学界思想混乱的主要原因。缺 乏对史学本性特质的思考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固有缺失,因而要完成现代新史学的理论 建构,向国外史学寻求理论借鉴不失为一条捷径。但是,自近代中西两种不同的史学 范式遭遇以来,在大多数中国学人看来,中西史学不是具有互补性而是存在优劣质差 的两种史学范式。在这种潜在的思维方式主导下,西方史学成了构建新史学理论体系 的主体参照系。而在同一过程中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则在无形中被忽略了,或是沦为 替西方史学作注脚的位置。中国现代新史学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民族一一国家建设 的语境下创建的,自诞生之日起它就己经被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政治文化承担,其理论 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从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建设以及与世界史学理论研究进行 平等对话的立场出发,要求中国现代新史学既要强调对历史本体论的研究,更要加强 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从社会现实感出发,则历史本体论的研究又显得更为急迫、更 重乎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学术发展和学术追求的内在理路不同,决定了中西史学界在 理论研究上的着眼点和兴奋点必然不同。中西史学在理论研究上的差距明显扩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逢祥;“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与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2 赵晓阳;近现代中西方关于科学和历史的关系的比较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3 张艳国;近代中西历史哲学的沟通与回应[J];江淮论坛;1992年05期
4 黄敏兰;现代新史学的理论成就[J];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05期
5 黄敏兰;一个严谨的史学理论体系——常乃德史学理论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01期
6 张广智;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J];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01期
7 于沛;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3期
8 赵世瑜;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回顾与评说[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9 王东;历史主义与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10 黄敏兰;20世纪中国史学界对历史学性质的理论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庾向芳;;徐中舒与清代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和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蔡若愚;;李则纲的史学功能观——以《史学通论》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刘开军;;李则纲的史学理论成就[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施建;;马克思历史主义研究综述[J];沧桑;2010年08期
5 张京华;;顾颉刚与李守常[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覃兆刿;从“档房”到“档案馆”——关于中国档案事业近代化的文化反思[J];档案学研究;2004年03期
7 安涛;;史学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朱寿桐;;中国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的确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黄蕾;;西方史学之东渐与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以朱谦之为中心的考察[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李席;;新时期史学性质问题的“分层思考”[J];高校社科动态;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松;“战国策派”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5 路晓冰;文化综合格局中的战国策派[D];山东大学;2006年
6 梁民愫;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在中国的反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存毅;林白水与中国白话文运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艺萍;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齐旭;近代教科书中的进化论叙述[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林博;论姚永朴的史学成就[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永胜;何炳松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淑静;浅析报人林白水社会思想的激进性[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张秀丽;章太炎与近代自然科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9 顾友谷;常乃德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彦雨;;一九八六年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综述[J];安徽史学;1986年04期
2 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6期
3 孙厚生;“史学概论”是关于历史科学的一般性学科[J];东疆学刊;1991年01期
4 赵世瑜;;逐步建立自己的历史哲学[J];读书;1990年05期
5 姜义华;用现代思维科学武装历史研究工作——论史学概论的核心与时代使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6 孔立;历史现象的阶级分析[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5年05期
7 张芝联;资产阶级历史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J];世界历史;1979年01期
8 俞旦初;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亡国史鉴”初考[J];世界历史;1984年01期
9 他石;阶级分析不是唯一的历史研究方法[J];世界历史;1985年01期
10 蒋大椿;关于历史创造者的理论考察[J];世界历史;1985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宏才;梁启超晚年对史学及史学教育的贡献[J];攀登;1994年03期
2 李洪岩;中国史学的近代化[J];学术研究;1999年04期
3 勖哉 ,工会;史学的艺术——试论史学的艺术性[J];兰州学刊;1986年02期
4 翟如潜;蹊径独辟 新人耳目──评《儒学与中国史学》[J];孔子研究;1994年02期
5 刘克辉,周祥森;更新观念 开拓前进──当前历史学家的三大要务[J];史学月刊;1995年03期
6 张东光;传统史学的致用与求真[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7 陈其泰;史学:民族生命力的闪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03期
8 杜学信,全华,张建华;关于史学基地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史学集刊;1997年02期
9 戴滟伶;从史学看中华民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0 ;确凿的档案公之于众 深沉的回忆留给后人 欢迎订阅《档案与史学》杂志[J];档案与史学;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惠民;;弥勒信仰起源的史学考察[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河北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目录[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3 任巧榕;;医学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研究[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刘彩霞;王会寨;赵澄宇;;中文体育图书数字化建设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5 宫崇楠;;自然生态型河道建设——河流综合整治的新理念[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6 郑兆亮;贝桂民;王洪帅;唐文煜;;济南市生态林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A];山东生态省建设研究(2004)[C];2004年
7 龙海堂;魏建明;;关于我国公共安全保障及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王德章;宋德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韩会君;赵玲;;构建和谐社会广州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10 张建;;福建省环境监测监控信息网络建设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方未名;[N];光明日报;2001年
2 王春瑜;[N];北京日报;2000年
3 王也扬;[N];北京日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丁丁;[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吴士余(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N];学习时报;2003年
6 顾奎相;[N];光明日报;2001年
7 刘方;[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郭小凌 首都博物馆馆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金花;[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王瑟;[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卫军;《左传》评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唐燮军;魏晋南北朝史学探微[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海燕;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庄杰;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6 樊秀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曾广林;中学体育教师专业道德及其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孟宪学;中国农业科技数据库系统建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10 孟曙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杜永梅;两汉之际的史学[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张素伟;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4 巫升柱;中国股票市场规范化建设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杜奕坚;澳门数字化城市建设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劲;社会主义社会小康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余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许静;当前我国企业服务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广平;山西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张峰林;高校民主党派的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0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