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俄国的历史观念与国族意识——以历史学家米留可夫为例
本文选题:米留可夫 + 俄国知识分子 ; 参考:《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俄罗斯随历史发展成为领土辽阔的庞大国家。随时间与空间的延续,生活在其中的人竟然无法就国族文化得到共识。十九世纪的知识阶层独立于政权之外展开社会自发的国族论述。从早期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国族本质辩论,到革命前政治意识型态之争,国家历史是知识分子最重要论述依据。历史学家应能发挥专业长才,贡献于审视国族文化,却又往往被视为与知识阶层隔绝。本文以莫斯科学派的米留可夫为例,探究历史学家的国族观念。米留可夫无法认同长期受浪漫主义唯心哲学主导的俄国社会思想,主张经验历史的重要,如此才能建立正确的历史知识,找到真正的国族文化。他希望用客观的方法替代过去以人类精神为主体的理论架构,因此为俄国历史学和国族论述添上了新的一页。
[Abstract]:Along with history, Russia has become a vast and vast country. With the extension of time and space, people living in it can not reach consensus on national culture. The intellectual class of the 19 th century, independent of the regime, launched a spontaneous discussion of the nation. National histo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for intellectuals from the debate on the essence of the nation between the Slavic school and the western school in the early period to the debate on the pattern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before the revolution. Historians should be able to use their expertise and contribute to the examin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often seen as isolated from the intellectual class. Taking Milukov of Moscow Schoo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historians' national concept. Milukov could not identify with the Russian social thought which had been dominated by romantic idealistic philosophy for a long time and advocated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ence history so that he could establish correct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find out the real national culture. He hopes to replac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uman spirit with objective method, thus adding a new page to Russian history and national discourse.
【作者单位】: 台湾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与人社系;
【分类号】:K09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俄罗斯风景画[J];北京观察;2001年11期
2 戈尔斯卡娅;冀刚;;俄罗斯古浪漫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8年02期
3 张丹;;感受俄罗斯的浪漫——聆听钢琴家狄米特里·巴什基罗夫独奏音乐会[J];家庭影院技术;2003年10期
4 奚静之;俄罗斯大自然的歌手[J];美术;1961年06期
5 秦得儒;;茹科夫斯基及其《俄罗斯军营的歌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6 高维生;;俄罗斯的灵魂(二则)[J];长城;2000年03期
7 向祖文;;崭新的视角 可贵的创新——读白晓红新著《俄国斯拉夫主义》[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2期
8 胡建中;马继革;宋海洋;;远去的王朝,不朽的奢华 克里姆林宫珍品[J];紫禁城;2006年Z2期
9 游鱼;;不带暑气的西行——俄匈纪行[J];中国统计;2007年12期
10 季明举;;俄罗斯文坛上的家族现象[J];俄语学习;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鸿生;;俄美公司与广州口岸——“俄罗斯夷船来广贸易”考略[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2 荣洁;;《俄罗斯森林》时空范围纵横[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曾照隽;吴正义;;论俄罗斯管道常用坡口形式[A];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温锦华;;踏平坎坷上大道——旅俄华人媒体在夹缝中生存与发展[A];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C];2001年
5 祖淑珍;;谁是俄罗斯的当代英雄?——评俄国电影大片《战争》[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雨;;俄罗斯北方舰队的放射性废物[A];四川成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Inna P.Pchelkina;Timofey B.Manin;Sergey N.Kolosov;Artem V.Andriyasov;Ilya A.Chvala;Lidia O.Scherbakova;Victor N.Irza;Sergey K.Starov;Vladimir V.Drygin;刘爵;施蕾;;2005-2006年间俄罗斯和乌克兰境内驯养、生活的离人很近的鸟类以及野生鸟类的新城疫病毒分离株的遗传分析[A];第15届世界禽病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杰;;中俄警察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比较[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黑龙江省物资对外贸易公司大量供应俄罗斯超细粉末、钕铁硼高能磁铁和各种氟化物[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10 赵晓梅;;一起跨国界的扣货案[A];中国律师2004年海商法研讨会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海商海事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笑一;上实携五企业拓疆俄罗斯13亿美元再造“波罗的海明珠”[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2 周肇光 宗永平(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经济系);俄罗斯金融法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刘乾;俄罗斯:全世界的力量联合起来[N];财经时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臧文茜;俄罗斯通货膨胀“捉摸不定”[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莫斯科记者 穆东升;俄罗斯颁新法禁酒[N];法制日报;2005年
6 乔卫平;俄罗斯音乐之魂[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7 ;俄罗斯贸易壁垒[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8 俄商;俄罗斯皮革制品需求旺盛[N];民营经济报;2005年
9 马剑;俄罗斯总理会见曾培炎[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卢铿;不容忽略的大国[N];上海证券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新华;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与外交[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崔晓娟;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毕洪业;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D];外交学院;2003年
5 庞大鹏;俄罗斯政治转轨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单春艳;俄罗斯教育发展对其国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7 庞昌伟;俄罗斯能源外交:理论与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黄永鹏;俄罗斯社会转型中的金融工业集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昱岩;蒙俄和黑龙江矿产资源优势比较与矿业投资环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赞;俄罗斯境内蒙古族的形成及其与异域宗教文化的矛盾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文利;中俄石油合作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3 党建伟;冷战后俄罗斯国防科技体制转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王卫;俄罗斯社会变迁中人与公民的权利和自由[D];黑龙江大学;2005年
5 王艺霖;从文化视角透析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余胜任;冷战后俄罗斯与中印关系[D];武汉大学;2005年
7 陈鸣鹤;俄罗斯查罗石玉的宝石矿物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芮夕明;论中俄石油合作的共同基础与制约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付耕南;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透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琨;中俄声乐教学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8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08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