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

发布时间:2018-07-18 12:41
【摘要】: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史学发展要求,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家修养论,对史家修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如果运用传统史学的才、学、识、德来概括和分析他们的思想,主要包括:关于史才,着重论述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治史方法和撰述的技艺问题;关于史学,主要论述了专与通,拓展知识的途径,掌握外语的重要性问题;关于史识,主要阐述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学习和运用的态度与方法问题;关于史德,倡导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的民主作风,提倡谦虚谨慎和勇于学术创新的品质。他们的史家修养论是中国现代史家修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史家提高自身修养有重要启示。
[Abstract]:Guo Moruo, Fan Wen Lan, Jian Bozan, Lv Zhenyu and Hou Wai Lu were called the five people of Chinese Marx history. They were guided by Marx's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and criticall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historian culture, and made a more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the tutelage of historians. It includes and analyses their thoughts, mainly including: about history, focusing on the collection and coll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methods of managing history and the technical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written; on history,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ways of speci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way of expanding 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mastering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stering the theory of Marx's doctrine and his learn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history. The attitude and method of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n Shi De, advocating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and pragmatism and the democratic style of learning, and advocating the quality of modest and prudent and bold in academic innovation. Their theory of historian accomplish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e theory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ians,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the historians to improve their self-cultiv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基金】:安徽大学首批杰出青年科学研究培养基金(2010年)资助,项目名称为《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转型关系研究》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范文澜;陈垣;侯外庐;吕振羽;刘大年;;研究历史应当厚今薄古[J];历史研究;1958年05期

2 范文澜;;反对放空炮[J];历史研究;1961年03期

3 卢钟锋;回忆我当侯老研究生的时候[J];史学史研究;1988年03期

4 吕振羽;;答青年论治学[J];江汉大学学报;1983年02期

5 侯外庐;史林述学——《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J];文史哲;1982年05期

6 侯外庐;学术研究与“百家争鸣”[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

7 白兴华,许旭虹;范文澜的学术发展道路与学术风范[J];浙江学刊;1998年01期

8 姜广辉;侯外庐先生谈科研人才的培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明;先秦墨家法律学说述评——墨家对儒家礼治学说的反动及其解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范国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研究述论[J];北京党史;2010年06期

3 兰永海;以图明史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4 李恒;;一本值得认真读的书——《程人乾史学文集》[J];沧桑;2007年01期

5 卢毅;;唯物史观派与整理国故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05期

6 李培林;;20世纪上半叶的唯物史观社会学[J];东岳论丛;2009年01期

7 陈淳;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巴新生;王立端;;中国化视野下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讨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覃梅溪;;评吕振羽的学术人品[J];传承;2008年16期

10 张勤;试论土家族白虎崇拜渊源[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张勤;西王母神话传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刘学;先秦诸子思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4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5 张继军;先秦道德变迁论[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马兴;尧舜时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文芳;先秦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艳红;中国史前装饰品的造型和分区分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根蟠;;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与路径的思考———学习毛泽东“古今中外法”札记[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2 张越;;浅论“五朵金花”的理论成就和学术意义[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3 陈其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理论创造的风格[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4 邹兆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5 李仲立;刘治立;;论史学价值的实现[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张剑平;;中国共产党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7 王日根;;融入时代主旋律 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8 王和;;改革开放以来先秦史研究的理论模式转换[J];史学月刊;2011年08期

9 曹守亮;;1949-1966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史学遗产观[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宋月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国史研究的初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前言[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2 ;前言[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选[C];1981年

3 ;编者说明[A];河北省史学会通讯(1984第1期)[C];1984年

4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俊杰在开幕式上的讲话[A];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1991年

5 吴广民;;承德市史学会八六年活动情况[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6 熊甫;;地方史研究的里程碑——《重庆通史》读后[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7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8 ;编者的话[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C];1980年

9 刘豫川;;十年辛苦不寻常——《重庆通史》读后[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10 王定邦;;重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重庆通史》简介[A];《重庆通史》首发座谈会评论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帆;移情体验与史家修养[N];人民日报;2011年

2 龚书铎 本报记者 张小 也采访整理;牢记史学工作者的责任[N];光明日报;2001年

3 冯琳;第四届全国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户华为;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N];光明日报;2006年

5 陈祖武;为人为学 浑然若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陈祖武;新时期与时俱进的中国历史学[N];人民日报;2008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刘志琴;讲史热缘于“历史饥饿”[N];北京日报;2008年

8 陈其泰;新辟的境界 宝贵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6年

9 张耐冬;影视需要怎样的史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刘志琴;历史普及读物出版的三次热潮[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张艳;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D];浙江大学;2005年

3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周;浅论吕思勉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安徽大学;2007年

2 耿杰;胡应麟《史书占毕》析论[D];安徽大学;2012年

3 施建;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任东;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邱心显;我国近代档案史料真实性研究的考察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李胜;信息技术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8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启明;龚自珍的史学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1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31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