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走向田野与社会: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追求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8-07-24 22:07
【摘要】:走向田野与社会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学术追求和实践。田野和社会都包含两层含义。区域和整体是辩证统一、普遍联系的,从区域看整体是社会史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吸取和引入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发展和创新的必要条件。走向田野要将文献解读与田野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Abstract]:Towards the field and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academic pursuit and practice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The field and society have two meanings. The region and the whole are dialectical unity and universal connection. From the regional view, the whol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and mean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history. Absorbing and introducing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nd other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method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regional social history research. To go to the field, we should combin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ture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rganically.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4 陈联俊;;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研究[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5 张玮;汪首龙;;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安徽禁烟禁毒述论[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6 朱从兵;;时代与史学流品[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7 张广智;;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与学术职责——吕西安·费弗尔和他的“河山之恋”[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8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王景泽;杨华;;1904—1931年黑龙江人口职业状况概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姜国钧;断裂与绵延:中西教育周期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连营;杨会永;;权利空间的拓展——农民迁徙自由的宪法学分析[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2 孙广勇;;教育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与运用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郭渊;;海外华人与中国传统文化[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敦琴;;张謇成败辩证观[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6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7 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8 张薇薇;;想像中国的方法:法史研究之意义[A];法律史学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何轩;;儒家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检验——关于中庸理性与儒商精神的探索性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明;年鉴学派史学理论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张琴;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庄国瑞;北宋熙丰诗坛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王瑞涵;技术进步的财政激励[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6 张平;雷德侯的中国艺术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7 严苡丹;《红楼梦》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军;集体化时代吕梁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初探[D];山西大学;2011年

2 高楠;超越文化转向—林亨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浦永清;基于社会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变革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麻玉霞;《吕著中国通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传林;论董仲舒的政治伦理思想及运行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刘璇;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明照;孙中山、毛泽东宪政思想比较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1年

8 陈艳;20世纪80年代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与反思[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卢森机;族田义庄的福利供给和保障功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凤琴;历史不会流亡[D];苏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世瑜;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兼及12世纪以来的华北社会史研究[J];史学月刊;2004年08期

2 李乔;;学术田野的旅人 读《走向田野与社会》[J];博览群书;2008年07期

3 江伟;钱乐制;;历史人类学与中国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4 刘爽;俄国社会史研究的传统及其在当代的发展[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1期

5 孟彦弘;1997—1998年度社会史研究述要[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9年08期

6 刘爽;当代俄罗斯社会史研究的特点及趋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7 陶晴;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8 叶显恩,邓京力;我与区域社会史研究──访叶显恩研究员[J];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06期

9 王振忠;社会史研究与历史社会地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10 汤文曙;从价值观透视社会历史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森正夫;;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以中国史研究为中心[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虞和平;;序[A];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邓京力;;社会理论与社会史研究——“国家-社会”理论框架的范式意义[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德芳;;“20世纪中国社会史及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述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6 ;前言[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7 程kW;;口述史三题——怎样采集和解读[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徐松如;潘同;徐宁;;关于国家、地方、民众相互关系的理论与研究状况的概述[A];“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韦丹芳;;口述史方法在民族科技史研究中的运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10 郝春文;;新方法 新领域 新手段——近30年来的中国历史学[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长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瓶颈如何突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员 李红岩;日渐升温的区域社会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虞和平;再谈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N];光明日报;2000年

4 苏泽龙 胡英泽;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三个突破[N];山西日报;2005年

5 欧阳恩良;卅载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之缩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何兹全;对社会史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N];北京日报;2006年

7 《屈原评传》作者 郭维森;屈原对真、善、美统一境界的追求[N];光明日报;2002年

8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池子华 徐国普;通过“小地方”认识“大历史”[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俞金尧;社会史的定义和开放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梁晨;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文栋;论历史事实及其认识[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3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4 周文清;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春吉;佩里·安德森的学术思想探论[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梁时英;吉尔兹与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文博;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彪;陈旭麓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爱华;论特纳“新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2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42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0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