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Abstract]:As a disciple of Zhang Taiyan, Zhu Xizu resign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Peking University, joined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language of the Academia Sinica as a full-time researcher, but in March, he was changed to a special research fellow. Zhu and Shi language gradually alienated from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report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the relevant letters of Zhu Xizu, Fu Sinian and Chen Yinke,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appointment and reappointment, and makes a deep discussion on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It is believed that in addition to Zhu's own responsibility, it is also related to Fu Sinian's attitude towards Zhang Men and his sectarian thinking. However, later on, Zhu Xizu, Fu Sinian and others argued about the issue of the birth and motherhood of the ancestors of the Ming Dynasty, which was still an academic discussion on specific issues. It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idea of managing histor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国时期史学之研究”(10JJD77000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峰;;治史理念与学术分野——以明成祖生母问题的争论为中心[J];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2 周文玖;;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J];史学史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琴娥;夏淑娟;;胡适实验主义治学方法的运用——以胡适对《红楼梦》的考证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周乾;;胡适与民国时期安徽大学的初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周宁;;北洋政府时期省立安徽大学的筹办与纷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欧阳哲生;;胡适与西方近世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6 卢毅;;后五四时代部分北大师生的非政治倾向[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7 叶中强;;自由人格与社会生态——胡适寓沪期间的人格行为及其政治经济背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岳山;;自由主义群体议政的努力——《努力周报》的创刊和停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史义银;再评胡适使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新编《瞿秋白传》节选[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2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永春;;从“理想”到现实: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几个问题[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4 李学通;;民国科学史之一例:地质调查所的成功与启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6 宋广波;;丁文江任职淞沪督办公署总办的再评价[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7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8 张太原;;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贵福;;论五四时期钱玄同的自由主义思想[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宋广波;;1921~1925年丁文江政治思想论析——以《努力》周报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飞;孙楷第小说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6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健;民初农商部研究(1912-1916)[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李勇慧;王s{唐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娣;荀子人性论中的教育思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4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素娟;先商文化漳河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亮;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杨方方;胡适的中国思想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邹晓蕾;梁漱溟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永芳;现代作家的成都书写[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晗;明成祖生母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03期
2 周文玖;;傅斯年、朱希祖、朱谦之的交往与学术[J];史学史研究;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兴泽;;现代史学巨擎傅斯年与陈垣的交往与情怀[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陈峰;;趋新反入旧:傅斯年、史语所与西方史学潮流[J];文史哲;2008年03期
3 岳玉玺;;傅斯年生平评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4 桑兵;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5 欧阳哲生;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J];文史哲;2005年03期
6 张利庠;;略论傅斯年先生的学术贡献[J];晋阳学刊;1989年05期
7 丁延峰;论傅斯年《诗经》研究的方法和贡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王云;;傅斯年对明清史研究的贡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9 丁志;;傅斯年与史语所工作旨趣[J];兰台世界;2010年21期
10 谢进东;;现代性与傅斯年的史学思想[J];古代文明;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4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张越;;从对整理国故和“古史辨派”的评价看郭沫若的史学思想[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华书局历史·汉学编辑室主任 李晨光;“中研院史语所集刊”:名山宝藏[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 李扬眉;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傅斯年[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王洪波;“史语所集刊”:院士文章也不能免审[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齐文;梦回旧学求真解[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复旦大学 陈洪波;读史杂谈[N];中国文物报;2007年
6 陈引驰;民族认同的殊途同归[N];东方早报;2008年
7 特约记者 燕舞;王明珂:宁愿做台湾学界的“毒药猫”[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谢保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神交”到“握手言欢”(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胡晓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民国后期学术重镇(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斯敏;爱国一书生[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7 张秀丽;反科学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史学的人文指向[D];山东大学;2009年
8 邬建麟;严耕望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詹红;傅斯年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4 张宇龙;傅斯年、钱穆、郭沫若之史学方法比较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5 朱茉丽;试论李济中国上古史重建的路向与方法[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靖伟;近代学者眼中的乾嘉学派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8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9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93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19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