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辨的历史哲学的误区——汤因比《历史研究》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超越
[Abstract]:Although the study of History by Toynbee, though discussing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ontology and nature, seeking the law and motive forc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history,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so on, it is a speculative historical philosophy in general. But because it can absorb the essence of a wide range of families and Toynbee is a historian as well as a philosopher, many aspects of this work transcend speculative historic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哈尔滨金融学院;
【分类号】:K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谢军;;责任问题的价值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方李莉;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王欣;徐成芳;;和谐济世——论作为时代选择的和谐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杨卫军;;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及当代启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丽荣;陈志兴;;池田大作和谐德育观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 杨发喜;;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新安全观[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魏博辉;历史地解读“我们”与“自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王润斌;陈民盛;;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9 郭建宁;新文化保守主义论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陈海平;刘保春;;从大学教育理念的演变看通识课程的兴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薛柏成;;平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来自墨家伦理的启示[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管遵华;;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观与现代企业管理[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3 程建新;;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张德苏;;儒家“内在和谐”的追求及其意义[A];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9年
5 郑波;;政府发展:脉络与路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晓壮;;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计彤;;人居聚落后城市化走向的生态哲学探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慧;;环境危机与私有化: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孔冬;管理生态学[D];苏州大学;2003年
6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9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孙景民;非政府组织的政治行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嬗变与评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峰;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小风;科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构关系探析[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国;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学红;普世伦理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于海量;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杜萍;现代化中历史悲乐论论争及其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褚华;创建“交往”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新形态[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莫武兴;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D];广西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未风;;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二——关于“文明起源”[J];学术月刊;1958年10期
2 黎鸣;;漫谈汤因比和他的《历史研究》[J];博览群书;1998年09期
3 吕作用;;汤因比《历史研究》与思辨性的历史哲学[J];法制与社会;2008年03期
4 曹未风;;对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批判之三——关于“文明生长”[J];学术月刊;1959年01期
5 杜廷广;;挑战与应战——读汤因比《历史研究》[J];学习博览;2010年12期
6 张广智;;反叛·视野与人文情怀——由汤因比看20世纪西方史学之变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张文杰;中国传统文化与汤因比的历史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3期
8 徐大叶;;汤因比历史哲学思想评价[J];沧桑;2007年06期
9 李爱琴;;文明演进的挑战与应战模式及其启示——汤因比文明发展动力理论解读[J];学术交流;2009年08期
10 葛海滨;;斯宾格勒与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学观之异同[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5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征文目录[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10 ;前言[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乐民;再谈历史研究和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于沛;陈翰笙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许海云;对当前“时尚史学”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庆英;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传”[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6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8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薛波;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21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2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