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关于“以史为鉴”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8-10-07 18:01
【摘要】:"以史为鉴",中国传统对此深信不疑。可是,它的存在与价值一方面面临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有力挑战;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隐喻",也非全无问题,有必要加以逻辑与事实的论证。关于第一方面。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对历史经验的存在和价值表达了明确的否定态度,从他的话里可以揭示出三个问题:其一,历史经验给了我们的教训是,从来没有人从中得到任何教训;其二,即使有历史经验教训,人们也有拒绝的自由;其三,在古今变易中究竟有无相同或相通的经验教训。关于问题一的回答是:黑氏所说乃是悖论(paradox)。关于问题二的回答是:诚如黑格尔所言,对于历史教训之取舍,人们有自己的选择自由,可是对这一自由的选择结果,就不再有选择的自由了。而且,选择的历史前提条件也是不可以自由选择的。从拒绝接受历史教训而失败的例证,人们可以证明历史教训是存在而且起作用的。选择自由只不过是不自由中的自由而已。关于问题三的回答是:没有。为什么?因为历史的经验教训既然是在历史中产生的,那么它就必然离不开它所由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也就必然具有历史性。人类既然生存于历史长河中,那就只能满足于具有历史性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过,历史的"变"之中也有其"常",历史流程中的相对稳定性或"常"在不同层次上并不相同,总之,只要在某个层次上有关的历史条件仍然存在,相应的经验教训就是有效的。关于第二方面。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以镜为鉴(就是镜),看到的是自己,而以史为鉴(镜),看到的却是它者,历史如何能够为镜?其二,"鉴"字源于"监"字,监的本义是人从器皿的静水中照见自己,而历史则是长江大河,江河流水如何可以为镜?关于问题一的回答是:我们通过作为中介的镜子里所见到的自己只是自己的影象,它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自己的它者、反映了自己相貌本质的它者。自我的认识实际上是必须经过作为它者的中介的反映(reflexion)才能实现的。关于问题二的回答是: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需要或意向决定不同中介的选择,例如,欲知自己的形象可选用镜子,如须知道肺部健康情况可选用X射线照相,欲知自己的历史处境与前程则须选用历史书等。因此,对于"以史为鉴"这种隐喻的意义的深入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逻辑分析的。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 deeply believes in "learning from history". However, its existence and value, on the one hand, face a powerful challenge from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rationalism; on the other hand, as a kind of "metaphor", it is not without problems,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monstrate logic and facts. About the first aspect. In his philosophy of History, Hegel expresses a clear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existence and value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reveals three problems from his words: first, the lesson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is that, No one has ever learned any lessons from them; second, people have the freedom to refuse, even if there are historical lessons; and third, whether there are identical or interlinked lessons in the course of change. The answer to question 1 is: Heath's saying is a paradox, (paradox). The answer to question 2 is that, as Hegel put it, people have their own freedom of choice when it comes to the lessons of history, but there is no more freedom to choose as a result of this freedom. Moreover, the historical premise of choice is not free to choose. From the failure to accept the lessons of history, one can prove that the lessons of history exist and work. Freedom of choice is nothing but freedom in the absence of liberty. The answer to question 3 is: no. Why? Sinc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re produced in the history, it must be inseparable from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by which it is produced, and it must be historic. Since mankind lives in history, it can only be satisfied with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However, there is also a "constant" in the "change" of history.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r "Chang"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is not the same at different levels. In short, as long as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conditions still exist at a certain level, The corresponding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re effective. On the second aspect. Two questions can be asked. First, take the mirror as the mirror, see is oneself, and take the history as the mirror, but see the other. How can history be the mirror? Second, the word "Jian" originates from the word "supervision",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upervision is that people see themselves in the still water of the vessels, while history is the Yangtze River. How can the river flow be a mirror?. The answer to question one is that what we see in the mirror as an intermediary is only our own image. It is not the real self, but the other who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our appearance. In fact, the realization of self-knowledge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reflection of (reflexion) as the intermediary of the other. The answer to question 2 is that people recognize their needs in a variety of ways, and different needs or intentions determine the choice of different intermediaries, for example, if you want to know your image, you can choose a mirror. If you need to know the health of the lung, you can use X-ray photography, to know your historical situation and future, you have to use history books. Therefor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learning from history" actually requires logic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外史学理论比较研究”(04JZD00027)
【分类号】:K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治国;浅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吴晓萍;略论地缘政治与北宋外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蒋大椿;历史与人的意志支配的实践[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4 钱广荣;道德国情论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朱静;;论马克思历史必然性的本真意蕴[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7 林园茜;传统孝道之审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8 陈冬华;;人的本质与人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9 胡培培;屈原的悲剧意识与楚文化的内在关联[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马兆俐;陈红兵;;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文化反思及创新[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家瑜;林国强;;试论海洋文化在晋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顾乃忠;;文化是多元的还是一元的——评《甲申文化宣言》的文化多元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荣国;明清时代的海神信仰与经济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安斌;战国与启蒙时代的刑法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叶永胜;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赖恩明;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沈洪波;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雁英;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王永强;晚年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新发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宏;加入WTO的效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琳;弗洛姆论人的生存[D];湘潭大学;2002年

6 郑媛;试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蓉涛;汉魏六朝小说中的汉武帝故事[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牛菲;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振兴;“五四”科学语境中郭沫若的文学创作[D];青岛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颖;王长坤;;浅论中国古代史学的功能和作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葛志毅;;中国古代史学的精神文化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帆;“小历史”与大视野[N];人民日报;2008年

2 侯建新;史学失去真实也就失去生命[N];天津日报;2007年

3 宋希仁;读史使人明智[N];人民日报;2005年

4 马连鹏;国运本无宿命[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张和声;智以藏往,神以知来[N];文汇报;2009年

6 张岩峰;透过历史这面镜子[N];吉林日报;2006年

7 省社科院研究员 雷铎;国学中的史学:孔子“写春秋”(上)[N];南方日报;2007年

8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马良怀;享受:历史的另一种功能[N];光明日报;2008年

9 赵强;一个水手的历史生活[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中华书局 陈虎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董文武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友臣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刘韶军;“注目”被忽视的经典[N];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翠丹;西汉初期“秦鉴”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邱梦艳;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5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55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7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