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经”“史”:“古史三系说”之本意及蒙文通学术旨趣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Mengwentong played an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role in the movement of breaking the old and creating the new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ademic circles, and broke the theory of the three systems of ancient history in "the screening of Ancient History". It also coincided with the view of pluralism of ancient history held high in New historiography at that time, thus Mongolia Wentong wa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if we go back to the academic context of Mongolia Wentong,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purpose of "Ancient History screening" is to "study the Eclosion": by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e three emperors'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nationality and culture, we can establish the theory of the three systems of ancient history and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s and history and affirm the status of Confucianism in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项目批准号05JZD00011)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桑兵;横看成岭侧成峰:学术视差与胡适的学术地位[J];历史研究;2003年05期
2 王lN森;从经学向史学的过渡——廖平与蒙文通的例子[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3 丁纪;20世纪的"原儒"工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刘复生;通观明变,百川竞发——读《蒙文通文集》兼论蒙文通先生的史学成就[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桑兵;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张志强;;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J];中国哲学史;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卢燕宁;中国儒家哲学的起因新论[J];大众科技;2004年04期
3 李里峰;;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李倩;;陈衡哲的“女学”之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12期
5 吴昌稳;;轨迹与趋向——以《中国博物馆》(2000-2010)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博物馆;2012年03期
6 赵沛;;也论廖平与传统经学在近代的终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唐湘雨;唐桑;;黄遵宪与中国法律语言的近代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虞和平;;2005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J];近代史研究;2006年05期
9 张永春;;“近代墨学”研究述评[J];暨南史学;2009年00期
10 王刚;;立场与路径: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中的内在理路问题探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3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孙青;晚清之“西政”东渐及本土回应[D];复旦大学;2005年
5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D];四川大学;2005年
7 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向民;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D];复旦大学;2005年
9 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锐;民国初年的进德活动[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2 原静文;国民政府时期大学区制在浙江的试行[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杨晓丽;胡适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汪寒雪;胡适国学观的渊源和冲突[D];苏州大学;2011年
5 任艳红;民国高等教育立法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1912-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齐砚奎;近代经史嬗变过程中的陈黻宸[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丽婕;清末知识分子办报的困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远东;廖平《诗经》研究述评[D];西南大学;2008年
9 牟永如;清末社会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毕艳娜;统计与分析:1996-2005年的《历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桑兵;胡适与《水经注》案探源[J];近代史研究;1997年05期
2 桑兵;胡适与国际汉学界[J];近代史研究;1999年01期
3 桑兵;章太炎晚年北游讲学的文化象征[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4 桑兵;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J];历史研究;2002年06期
5 何晓涛;蒙文通与中国史学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罗志田;《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7 桑兵;近代中外比较研究史管窥——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清;陈确心性学说的实质和意义[J];学术界;1988年06期
2 钱穆;忆蒙文通与汤用彤[J];文史杂志;1985年01期
3 崇松;纪念蒙文通先生诞辰108周年学术座谈会在长松寺召开[J];文史杂志;2003年01期
4 刘兴淑;“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1期
5 童恩正;精密的考证 科学的预见——纪念蒙文通老师[J];文史杂志;1986年01期
6 卿希泰;可贵的开拓,后学的楷模——《蒙文通文集》读后[J];宗教学研究;2002年03期
7 粟品孝;蒙文通与南宋浙东史学[J];浙江学刊;2005年03期
8 陆原;;蒙文通著作中的陆海[J];文史杂志;2009年04期
9 刘兴淑;蒙文通理学思想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3期
10 张志强;;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J];中国哲学史;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左启;;“千子堡”、“愱王城”历史渊源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永卫;;十都之中最少年——古都番禺在汉代的历史定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兆弘;;试论长江下游城市文明起源[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志虎;;鬼方、(犭严)狁同为塞种说[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桑兵;;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王月宇;;“管子与国学”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文玖;以明变为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史还可以这样写[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张富祥;蒙文通与《古史甄微》[N];光明日报;2008年
4 萧易;《山海经》中的成都印象[N];成都日报;2006年
5 韩三洲;且看前人如何教书[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何佩东;伏羲文化与巴蜀文明[N];中国商报;2006年
7 杨琴整理;近现代中日历史学对现代性的回应[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况正兵;刘沅与槐轩学派[N];成都日报;2006年
9 渔 洋;四川大学《儒藏》工程:旷世儒学文献整理的先行[N];中国文化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丁杨;汪家明: 坚持特色 方寸不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映光;蒙文通道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燕;孔子“春秋教”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蒋晖;朱一新的学术与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鞠磊;李荣重玄思想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耿杰;胡应麟《史书占毕》析论[D];安徽大学;2012年
5 尹丽峰;“六经皆史”的近代诠释及其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磊;李元度的史学思想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才荣;章学诚“六经皆史”意蕴探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曾祥佳;陈景元思想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赵炎;六经皆史[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56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5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