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性命古训辨证》看傅斯年的学术思想与方法
[Abstract]:Fu Sinian, who is in the period of "the Hub of Chinese Modern Culture transfer", not only inherits the positive side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but also draws on "Western knowledge", "the method of Western Studie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is contemporaries' thoughts on the study of people. As one of Fu's masterpieces, "explaining a problem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is it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lassic expression of its academic thought and method.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原;;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象[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2 王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3 薛其林;;五四时期的东方文化中心与融合创新——以梁漱溟、熊十力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侯汉清;王雅戈;;中国近代索引研究的开山之作——《引得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5期
5 钟明立;段玉裁转注理论试析[J];古汉语研究;2002年01期
6 冯青来;王坤庆;;我国教育学学科原创性缺失的文化解说[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鲁西奇;王国维的学术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8 孙勇才;余英时与中国现代学术典范之构建[J];河北学刊;2005年02期
9 龚晓;;马一浮主持“复性书院”始末[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桑兵;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J];历史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景海峰;;中国文化形象的世纪性转折[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2 翁有为;;求真乎?经世乎?——傅斯年与钱穆学术思想比较[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文采;;傅斯年的诗经学[A];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霞;人学视野中的人文体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立新;刑事诉讼平衡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柳向春;陈奂交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刘朝谦;中国古代的技术与诗[D];四川大学;2005年
6 黄勇;道教笔记小说宗教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杭春晓;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9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玉清;明清医学再认识[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凯文;关于“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讨论及其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卜登科;论李可染山水画的“有我之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王艳辉;曾国藩与道咸同年间传统文化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海涛;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八十年代历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刘洋风;矛盾中的萌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胜昔;现代性的渴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曹金玲;走向审美的人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段金生;调适与冲突[D];兰州大学;2006年
9 刘凤强;四库全书馆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远;;初期白话诗简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02期
2 陈福康;关于郭沫若的一篇佚文[J];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06期
3 蔡尚思;顾颉刚先生治学的几个特点[J];文史哲;1981年06期
4 嵇文甫;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方法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5 拱辰;史学漫谈[J];文史哲;1982年05期
6 张芬;《狂人日记》在当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7 辛雨;;留取丹心照汗青[J];读书;1982年05期
8 孟春;新潮社[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3年03期
9 楼鉴明;胡适论沈尹默的诗[J];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10 张梦阳;;论六十年来鲁迅杂文研究的症结[J];前线;198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广中;;李约瑟论道家与西方科学[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2 习五一;;罗家伦与五四运动[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3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4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何兆武;冯佐哲;;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朱葆th;;永远活在学生心中的傅斯年校长[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存武;;浮光掠影忆校长[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商祥;;怀念校长[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郑克晟;;中研究史语所与北大文科研究所——兼忆傅斯年、郑天挺先生[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桑兵;;傅斯年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学会[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岱峻;世界,,将重新叩访李庄[N];四川政协报;2000年
2 张晓唯;胡适与钱穆[N];团结报;2000年
3 吴昭谦;丁文江当“上海市长”的前前后后[N];团结报;2000年
4 赵毅衡;拼命精神,打油风趣:刘半农之留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温庆福;现代徐霞客[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刘芝;中国科技史大师李约瑟[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锐锐;中国院士是怎样产生的[N];农民日报;2001年
8 王鹏;《大公报》的“星期论文”[N];团结报;2001年
9 郭 勇;想起梅贻琦[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吴德健;析二封《徐志摩致傅斯年函》的真伪[N];美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树国;略论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邓力铭;傅斯年的文化观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丁燕燕;《新青年》与“白话文学运动”[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心力;新潮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宋晓琛;《新青年》与五四时期的美学嬗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郝中岳;王念孙诗经小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8 孙晓燕;从激烈的社会批判到沉稳的学理探求[D];河南大学;2006年
9 车守同;由台静农与庄严生平看迁台知识分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内核[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0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6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