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论梁启超“新史学”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0-19 14:32
【摘要】:在许多研究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著述中,大都就"新史学"的救亡与启蒙功能作了许多细致的挖掘,而对于"新史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的治史方法涉及不多。"新史学"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济世救国的作用,现在重新回首"新史学"走过的百年历程发现,它在20世纪中国历史学中彰显出的魅力则在于倡导一种总体史的著史范式和多学科的治史方法,并为日后唯物史观派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与唯物史观派史学一脉相承。
[Abstract]:In many works of studying Liang Qichao's thought of "New historiography", most of them have made a lot of meticulous excavations on the function of "New historiography" to save the nation and enlighten people, but there is not much involved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of historical management advocated by "New historiography". " "New historiography" did play a role in saving the world and saving the nation at that time. Now, looking back on the century-old course of "New historiography", we find that Its charm in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lies in advocating a general history writing paradigm and a multi-disciplinary method of historical management,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future and inherited the historiography of materialism.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华东;;梁启超与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雷平;;梁启超清学史研究评[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刘军;;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内容[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4 丁爱华;;特纳“新史学”的学术渊源[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5 周文玖;;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J];史学史研究;2011年03期

6 薛丽霞;;论乾嘉学派对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J];快乐阅读;2011年13期

7 谭继和;;纠空疏学风的创新力作[J];博览群书;2011年07期

8 李宝红;;半个亭林,“半之中又失其半焉”——胡适、钱穆对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阐发[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9 马少华;;历史与新闻有多少相通之处[J];新闻与写作;2011年09期

10 许刚;;宋学精神与汉学工夫——钱穆与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之比较[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2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江湄;;“新史学”之“新”义——梁启超“人群进化之因果”观中的佛、儒思想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6 张丽珠;;独立于时风众势外的全祖望史学精神[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赵利栋;;近代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喜所;梁启超晚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2 刘文楠;并非实录的“实录”[N];文汇报;2010年

3 新疆博湖县博湖中学 袁晓满;梁启超进化史观对历史的影响[N];巴音郭楞日报;2009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王也扬;历史能否作为科学来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庄桂成 岳凯华;梁启超的进化论世界观[N];光明日报;2005年

6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 马宝珠;史学与新闻[N];北京日报;2008年

7 李伯重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伯重:国际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术话语体系之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侯且岸;关于“以德治国”的断想[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李春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陈圣屏 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徐希军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 简明海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博士生 葛亮 香港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追寻近现代学者的思想轨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王家范;“新史学”旨趣实践会通第一人[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6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7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磊;历史循环论和他者[D];复旦大学;2008年

9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3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安尊华;试论梁启超的史料思想[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5 颜娜;梁启超史学认识论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晨;梁启超与章太炎的民族史研究及其民族主义取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屠艳;梁启超新史学视野中的异域史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9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秋s,

本文编号:2281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281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