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奥无从回避真理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main purpose of post-modernism is to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such as the objectivity of knowledge and the stability of language. Its rise raises questions about people's belief in progress, the way in which history is divided, and the idea that individuals can know and act.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on historiography is an objective fac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a fact that the criticism of postmodernism historiography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cas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o make scientific judgments and answers. The four articles published here do not represent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s position, but only hope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and in-depth discuss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分类号】:K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刘卫平;孙晓娟;;论思维创新的实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李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对私有制的再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5期
6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郁;肖桂林;;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8 孙淑萍;;高校生态德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9 魏形峰;;不同“中坚思想”下的中西饮食观念[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10 钱广荣;道德国情论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9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10 李仙飞;马克思个性观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鼎山;;所谓“后现代派”小说[J];读书;1980年12期
2 董鼎山;;卡尔维诺的"幻想"小说[J];读书;1981年02期
3 吴焕加;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转变与后现代主义[J];文艺研究;1982年01期
4 袁可嘉;关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三个问题[J];外国文学;1983年12期
5 李宗钧;《文学名词诠释》译介[J];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3期
6 董鼎山;;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小说 “后现代主义”及其他[J];读书;1983年10期
7 邓环;浅谈现代派美术[J];怀化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8 郑敏;美国当代诗与写现实[J];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04期
9 舒昌善;;略论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J];读书;1985年04期
10 徐海昕;;布雷斯林《从现代到当代》[J];读书;198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杨乃乔;;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李鸿雁;;历史的选择——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衡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洪志;;文学批评的批判品格:失落与寻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沈蒲生;张楠;;跨世纪建筑发展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秦敬民;;后现代医学文化中医患关系的道德论衡[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赵笑洁;;后现代美学思潮对博物馆的影响[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10 李准;;探讨建筑风格 重视城市美学(稿) 北京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建筑风格和城市美学问题的汇报[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一)[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启能;战后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N];光明日报;2000年
2 丁国强;谁影响了作家[N];人民法院报;2000年
3 朱晖;全球化与后现代[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翔;迷失于话语与历史之间的“后现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宁逸;跨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学术阐释[N];文艺报;2000年
6 伟桐;二十一世纪人类生活的变化[N];新疆日报(汉);2000年
7 赵稀方;现代性的追寻与反省[N];学习时报;2000年
8 潘小松;新书披露尼克松的内心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胡亚敏;詹姆逊: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马海良;评陈永国教授《文化的政治阐释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华;琼·狄第恩作品中新新闻主义、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角度展现[D];厦门大学;2004年
2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3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德荣;老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齐爱国;人文生态的理想[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6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陈正伟;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胡长栓;怀疑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秀兰;《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3 张朝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化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程华云;知识及其社会功能——对默顿和利奥塔二者科技知识观的比较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5 吴国珍;断裂的飞翔——海子论[D];安徽大学;2004年
6 施小萍;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改编[D];四川大学;2004年
7 韦乔钟;撕裂并高歌于黑白种族之间[D];四川大学;2004年
8 李娟;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变异文体翻译[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晴;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观[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13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1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