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新文化史的阐释——历史研究中的多维视角
[Abstract]:New cultural history is a new form of historiography that has emerged from the western historical theory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since 1970s. Its rise has broadened the horizon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history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ategory and significance of New Cultural History from four aspects: "the birth of New Cultural History", "three turns of New Cultural History", "Research orientation of New Cultural History" and "understanding of New Cultural History". The emergence of new cultural history is conducive to the exchang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s of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and i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disciplinary historic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K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J];河北学刊;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雪芹;;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陈新;实验史学:后现代主义在史学领域的诉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申仁洪;现代科学观及其教育表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张仲民;后现代史学理论述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6 彭定光;;论制度设计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7年02期
7 路文彬;重写历史:民族/国家认同的权力实践——中国建国初期小说历史叙事论之一[J];东方论坛;2005年01期
8 陈新;论历史性与历史叙述者[J];东南学术;1999年05期
9 赵凌云;探寻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结合——“新经济史革命”评析[J];东南学术;2001年01期
10 张仲民;后现代主义理论与历史学述评[J];东岳论丛;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梁景和;;关于社会文化史的几个问题[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志永;建国初期河北省婚姻制度改革研究(1950-1956年)[D];复旦大学;2003年
5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7 何新华;夷夏之间:对1842—1856年清政府西方外交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周丽昀;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比较研究——兼议从表象科学观到实践科学观[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俞沂暄;国际秩序转变背景下的威尔逊主义:起源、政策和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岸先;沃尔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龚书文;生态道德培养与中学历史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隋丕宁;论台湾的台湾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国庆;知识观的现代转变与语文基础教育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颐;从中世纪商人法到近代民商法典[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6 唐洁;跨越边界——美国明代社会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方乐;美国政府与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之间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常斌;浅论社会转型中的英国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义飞;“17世纪普遍危机”与西方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杜涛;清末民变研究初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述要[J];史林;1987年01期
2 ;我院各研究所、高级研究人员简介[J];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02期
3 叶桂生;关于现代史学史的思索[J];史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4 王家福;;历史研究的国际战略前瞻[J];世纪论评;1997年Z1期
5 钟春翔;论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的主体参与[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陈洪澜;现代科技发展对历史研究手段的拓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潘明娟,杨文秀;后现代思潮对历史研究的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当代中国史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3期
9 谢华;;历史研究中的经济因素:原则与方法[J];求索;2006年09期
10 陈亚萍;;历史及历史学中的内幕——对确定历史的怀疑[J];中学课程资源;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历史研究与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案例种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杨奎松;;历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问题[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伟民;;编辑说明[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5 ;后记[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战时中国历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7 张宪博;;从王毓铨先生的两封信看他的学术观[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9 ;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征文目录[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首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4年
10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乐民;再谈历史研究和教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于沛;陈翰笙历史研究的时代精神[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路育松;坚持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王素色;历史研究离不了唯物史观[N];中国民族报;2002年
5 美国罗文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 乐君;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展望[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郑文;历史研究与历史学家的现实关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许海云;对当前“时尚史学”的几点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娟;寻找民间的记忆[N];文汇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庆英;历史研究不应充当“胜利者的宣传”[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文兵;汤普森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5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晓喜;观念的历史与历史的观念[D];吉林大学;2007年
7 代洪亮;复兴与发展:学术史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80-2010)[D];山东大学;2011年
8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传霞;历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徐风兰;《中国历史研究法》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之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刁娅君;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琪;论文本异化与历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荣毅;社会信息化与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D];山东大学;2008年
6 史晓峰;心理学理论对历史研究之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与学术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8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薛波;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15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1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