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日本“尧舜禹抹杀论”之争议对民国古史学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14 13:41
【摘要】:20世纪初年,日本汉学界提出的"尧舜禹抹杀论",对民国史学界有所影响。1920年代,"抹杀论"争辩余波转移至饭岛忠夫和新城新藏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论战,而国内正值"古史辨"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受东邻之影响,先后有不少学者参与了这场讨论。有史料显示,中国学术界不仅对日本提出的"抹杀论"并不陌生,而且东瀛汉学界这场持久论战,对我国古史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顾颉刚作为近代中国古史研究的领袖人物,亦了解白鸟库吉,并接触过其论著。民国学者的古史研究是整个国际汉学界有关中国古史研究学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本土与域外存在学术上的互动关系。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Japanese Sinology circles put forward the "Yao, Shun and Yu obliteration theory", which influenced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1920s, the controversy of the "obliteration theory" shifted to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akeshi and Xincheng Xizang about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At the same time, many scholars took part in this discussion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east. The historical data show that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are not only familiar with the "erasure theory" put forward by Japan, but als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udy of ancient history in China. Gu Jiegang, as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also knows and has been exposed to his works.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the schol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 link in the academic chain of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Sinology circle about the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K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起戧;;现代日本的《尚书》研究[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2期

2 吴少珉,张京华;论顾颉刚与崔述的学术关联[J];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李学勤;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宝祥;;《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周雷鸣;陈独秀与光复会关系考述[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5 王应宪;;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6 叶建;;20世纪前半期新旧史学关系论争的综述[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7 李孝迁;;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8 吴怀祺;;时代的期待与史学的自觉[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9 沈寂;;章太炎与端方关系案[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10 杜蒸民;年谱学的一个新创例——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庆利;;问解“李R既四烟狻薄嫖觥端浪⒗健返囊帐醢旅豙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吴国武;;略论先秦宗族教育对私学形成的影响——以鲁国三桓之族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郭万青;;《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5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付清海;;论光复会的瓦解及对民初政治的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7 张学继;;探索体国经野之方略——110年来有关我国一级政区改革方案评议[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8 沈建中;;孙中山与青天白日旗——从革命理想到政治图腾[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杰;杨新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学术回眸[A];“辛亥革命与民族振兴”论坛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3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振认;荆轲形象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鹏;《史记》人物出场与退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赵紫文;元代草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黎文俊;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起戧;;现代日本的《尚书》研究[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2期

2 李学勤;疑古思潮与重构古史[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善群;;顾颉刚疑古思想评价[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董恩强;;破坏与建设:顾颉刚对古史研究的态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梁韦弦;;顾颉刚先生的《诗》《书》研究及相关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刘晗;;略评顾颉刚的古史批判与《老子》研究[J];齐鲁学刊;2009年06期

5 臧知非;顾颉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J];文史哲;1993年05期

6 张志云;顾颉刚的“求真”与他的古史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5期

7 刘俐娜;;顾颉刚学术研究中的民众情结[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张慧;;顾颉刚的档案史料观[J];湖北档案;2010年04期

9 罗新慧;;顾颉刚先生对古代民族融合的考察[J];史学史研究;2011年02期

10 赵利栋;《古史辨》与《古史新证》——顾颉刚与王国维史学思想的一个初步比较[J];浙江学刊;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俐娜;;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2 宫长为;;关于禹诞期的辨难——读《顾颉刚年谱》札记之二[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3 路迪民;;太极拳源流争论因果新探[A];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文稿汇编[C];2007年

4 和田清;杨玉辉;;《满文老档译注》序[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5 潘世宪;;日本蒙古史研究概况[A];中国蒙古史学会成立大会纪念集刊[C];1979年

6 黄海烈;;试论顾颉刚“古史层累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华以丹;;千古风物宜长计——切实保护苏州古城历史街区[A];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资料汇编[C];2006年

8 李久安;;略述孟姜女故事研究[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俊男;;尧帝生、葬湖南攸县的证据及专家论证会简况[A];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曲金良;;孟姜女传说在唐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潮;《顾颉刚全集》:一波三折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勤奋为学 终身以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陈其泰;再谈“古史辨”派得与失[N];北京日报;2007年

4 散木;顾颉刚的委屈[N];北京日报;2008年

5 曾江;学者热议顾颉刚研究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刘俐娜;顾颉刚对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N];光明日报;2004年

7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唐小兵;矛盾体:五四之子顾颉刚[N];东方早报;2011年

8 李有智;鲁迅和顾颉刚的是与非[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张京华;顾颉刚:岂一个“才情”了得[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罗韦;用平凡的力量造就伟大的事业[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3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4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斯满红;古史辨派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郭小英;中国现代学术性自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内核[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黄正术;重新审视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D];苏州大学;2004年

4 曲文雍;《禹贡》半月刊作者群的中华民族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尹燕;《禹贡》半月刊的学术世界[D];山东大学;2008年

6 白宪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石中琪;顾颉刚与新红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郭永琴;《尚书·禹贡》中的贡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魏玮;《孔子家语》“三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31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31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0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