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

发布时间:2018-11-15 10:11
【摘要】:王国维与陈寅恪不仅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而且对中西文化或有精深的研究,或有深刻的体验。在晚清民国关于中西文化体用关系的讨论中,他们虽然远离讨论的中心,自居于边缘,但都坚持中体西用的基本立场。他们有着相似的忧世情怀,崇尚纯粹的科学思想,反对片面追求建立在政治企图和经济实利基础之上的物质文明,对如何吸收西方文明提出了极具锐识的看法。他们对于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离合轨迹都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细致的勾勒,突出了宋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意义,为新宋学的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王国维治学讲究利用最新的文献发现,拓展研究的区宇,创建新型的学问模式;而陈寅恪更是明确提出了"预流"的观念,与王国维之说彼此呼应。王国维与陈寅恪关于中西文化的若干观念,沉淀着青春的锐思和理性的光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Abstract]:Wang Guowei and Chen Yinke not only have the experience of studying abroad, but also have profound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or have profound experience.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lthough they were far from the center of the discussion and were on the edge of the discussion, they all adhered to the basic position of using the Chinese style and the west. They share similar feelings of concern for the world, advocate pure scientific thought, oppose the one-sided pursui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political attempt and economic materiality, and put forward a very incisive view on how to absorb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y have mad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and detailed outline of the track of the separation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which ha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ng school. Wang Guowei pays attention to making use of the latest literature to expand the research area and create a new learning model, while Chen Yinke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pre-flow", echoing the theory of Wang Guowei. Wang Guowei and Chen Yinke's ideas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which precipitates the sharp thinking of youth and the brilliance of reas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4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5 王飚;“人”的觉醒对传统文学原则的挑战——论龚自珍文学思想的近代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张立;科学“乃儒流实事求是之学”——略论阮元科学思想的实学精神及其局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郑志良;论乾隆时期扬州盐商与昆曲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李中华;中国哲学的历程——兼论近现代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10 张玉璞;隋炀帝与南北文化交融[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2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3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相正;张剑光;;钱大昕研究两《唐书》的成就[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6 牟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严寿征;;察变观风,史有子意——读刘咸p槨吨问沸髀邸穂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赵利民;;杂语并生 多元共存——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A];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三届近代文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夏刚;;学政与清代学术[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郑洪;五脏相关学说理论研究与临床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3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4 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唐春生;南朝宗王属吏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李凯;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D];四川大学;2002年

8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瑞明;雅人深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东;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的南下扩张[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施永庆;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4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海燕;中晚唐时期司法制度之变化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安春平;宋代的医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1年

7 伍晓蔓;玄言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8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郭红卫;儒家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以北宋为中心的考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刘学琴;清末留学政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鹏;;王国维实证考据学风形成源流新解[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邹兆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3 巩本栋;;陈寅恪先生政治史研究的特色——读《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札记[J];古典文献研究;2006年00期

4 刘超;;历史长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学、治学与教学管窥[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4期

5 章继光;;“S摪丁狈枪亍癝撋健薄冻略跛枷肫来分复肹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振;;试论春秋公羊学派对历史事实的认识[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晁天义;;试论新时期先秦史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成就与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保成;;从20年代思想文化发展趋势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李锐;;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巍;;《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兼论钱穆与疑古学派的关系以及民国史学与晚清经今古文学之争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7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8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9 谢保成;;郭沫若的历史人物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10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新编《王国维全集》“求全存真”[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吴波 通讯员 柏峰;莫使陈寅恪被“非学人化”[N];广州日报;2010年

3 高山杉;陈寅恪与天台梵本[N];东方早报;2010年

4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5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6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刘梦溪;陈寅恪的“自由”与“哀伤”(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历史所 刘中玉;内陆欧亚学研究的概况及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孟宪实;新发现的陈寅恪书信[N];光明日报;2005年

9 胡晓明;陈寅恪为何写《柳如是别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本报记者 杜娟;用多面“镜子”看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冯芳萍;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3 栗辉;论陈寅恪史学之民族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戴旭旺;抽象理想[D];苏州大学;2009年

5 陈渠兰;陈寅恪论《再生缘》[D];四川大学;2006年

6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宁永娟;论陈寅恪先生的“种族与文化”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陈灿龙;柳诒徵史学思想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伟魏;傅斯年的史学理论析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2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32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0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