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与《古史辨》
[Abstract]:Taking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History as an opportunity, Lu Simian established a long-term academic relationship with Gu Jiegang and Tong Book Industry. Although Lu Simian participated in the compilation of Ancient History, he has his own unique views on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reviewing ancient books and examining ancient history. Through these opinions, we can se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is and Gu Jiegang's theories on ancient histor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敏辉;孙建美;;论俞正燮女性人物考据的方法和特点[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2 张京华;;顾颉刚与考古学[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2期
3 王希隆;;张维先生学术述略——《还读我书楼文存》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苏建新;;林纾小说翻译实际收入新探[J];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04期
5 黄仕忠;;车王府曲本收藏源流考[J];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01期
6 陈峰;;文本与历史:近代以来文献学与历史学的分合[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张献忠;;明中后期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1期
8 楼波;清末台州三名彦与京师大学堂[J];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胡全章;;高旭与晚清革命诗潮[J];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10 王川;;李源澄先生年谱[J];儒藏论坛;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4 葛铁鹰;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项念东;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周;吕思勉的文献学成就[D];安徽大学;2012年
7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胜朋;清初淮安诗坛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章国军;误读理论视角下的《孙子兵法》复译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建美;俞正燮考据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石中琪;顾颉刚与新红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3 孙莹莹;从历史到传说[D];北京大学;2008年
4 庄琳芳;陈第及其世善堂藏书[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靖伟;近代学者眼中的乾嘉学派形象[D];山东大学;2009年
6 丁强;胡适的清代哲学史研究叙论[D];安徽大学;2012年
7 周宏;论黄现t牭拿褡迨费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京华;;《夏史三论》与古史辨派的治学取向[J];殷都学刊;2006年02期
2 张伟;;吕思勉:细节里的历史[J];内蒙古教育;2008年07期
3 杜朝晖;略论吕思勉的假借理论[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庄辉明;吕思勉先生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1期
5 康桂英;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孙敏震;吕思勉先生历史教学思想与实践述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范福潮;续诗赠书[J];教师博览;2004年09期
8 陈勇;张慧;;中国现代史学学脉的传承——吕思勉与钱穆[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1期
9 卞孝萱;吴地史学家吕思勉自述史学渊源与成就[J];江海学刊;1997年04期
10 萧功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吕思勉先生的治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J];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卞孝萱;;陈武帝“汉高、魏武之亚”、“无惭权、备”驳议——宋、齐、梁、陈四帝简论之一[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宫长为;;关于禹诞期的辨难——读《顾颉刚年谱》札记之二[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3 刘俐娜;;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华以丹;;千古风物宜长计——切实保护苏州古城历史街区[A];中国古民居保护和利用(苏州)论坛资料汇编[C];2006年
5 李久安;;略述孟姜女故事研究[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曲金良;;孟姜女传说在唐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丕宇;;“杞梁妻”与“孟姜女”:历史递变中的山东核心[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新华;;真爱无疆——孟姜女故事流传至今的魅力在于对纯贞爱情的讴歌[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10 王鉴平;;冯友兰哲学史方法评析[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耕华;吕思勉治学的创造精神[N];文汇报;2011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徐真真;父亲的善良不溢于言表[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吕健;重新发现吕思勉[N];北京日报;2005年
4 散木;顾颉刚的委屈[N];北京日报;2008年
5 曾江;学者热议顾颉刚研究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唐小兵;矛盾体:五四之子顾颉刚[N];东方早报;2011年
7 顾潮;《顾颉刚全集》:一波三折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李有智;鲁迅和顾颉刚的是与非[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周远斌;吕思勉与《经子解题》[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张京华;顾颉刚:岂一个“才情”了得[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波;吕思勉与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新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3 何周;吕思勉的文献学成就[D];安徽大学;2012年
4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盛韵;观念与材料[D];复旦大学;2008年
7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9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忠锋;王莽理想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博;浅论吕思勉的史学思想[D];山东大学;2010年
2 温晓静;吕思勉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莎;论吕思勉《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D];扬州大学;2010年
5 麻玉霞;《吕著中国通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静;论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红侠;童书业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波;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黄正术;重新审视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62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6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