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蕴义与影响的再审视
[Abstract]:Wang Guowei's "double evidence Law" has been praised by scholars all the time. However, when we examine it in depth, we can see tha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regard it as "double evidence" to refer to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with new written materials. Among them, it is a serious logic error to extrapolate from the lineage of the emperor of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truth of the later Xia's lineage". The double evidence Law is an opposing idea put forward by the "Ancient History differentiation" school, which plays a role in blocking the revolu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iography and connecting th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with the new historiography prematurely. Since then,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history, the negative role of "double evidence Law" has been expanded and abused, which should be abandoned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韩建业;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杨东晨,杨建国;渭水流域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论宝鸡地区在炎黄族融合和孕育三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游修龄;神农氏和茶叶起源的再思考[J];茶叶;2004年02期
5 翟振业;屈赋的文化特征[J];常熟高专学报;1997年02期
6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池州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7 车广锦;论船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J];东南文化;1985年00期
8 高广仁;花厅墓地“文化两合现象”的分析[J];东南文化;2000年09期
9 方酉生;略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性质——兼与《中国文明与国家探源的思考》等文商榷[J];东南文化;2003年03期
10 金宇飞;炎黄传说的考古学证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树国;;绝地天通——上古社会巫觋政治的隐喻剖析[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沛;战国时代的黄老“法”理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雅杰;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6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曾文芳;先秦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树刚;早期夏文化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2 高江涛;二里头遗址与夏都[D];郑州大学;2003年
3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忠林;略论战国文化的分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郑梅玲;论春秋时期民族的迁徙转化[D];山西大学;2003年
7 梁洁;中国近代实证主义史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宋联洪;中国传统法哲学内在逻辑的演进[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10 聂云峰;虞夏商周之际辽西区的建置及古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酉生;田野考古学与夏代史研究[J];史学月刊;1992年03期
2 王晖;殷商十干氏族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3 王晖;论商周秦汉时期上帝的原型及其演变[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兆辰;;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2 乔治忠;时培磊;;中日两国历史学疑古思潮的比较[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3 张振;;试论春秋公羊学派对历史事实的认识[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晁天义;;试论新时期先秦史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成就与问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保成;;从20年代思想文化发展趋势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3 李锐;;顾颉刚先生的“层累说”与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罗检秋;;清末民初考据学方法的发展[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李慧宇;;长足进取与成就辉煌——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巍;;《刘向歆父子年谱》的学术背景与初始反响——兼论钱穆与疑古学派的关系以及民国史学与晚清经今古文学之争的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7 胡如雷;;时代赋予历史学家的中心使命[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8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9 谢保成;;郭沫若的历史人物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10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新编《王国维全集》“求全存真”[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3 张桂玲;门缝里的风景[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刘俐娜;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历史所 刘中玉;内陆欧亚学研究的概况及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廖名春;“释古”与“证古”[N];学习时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杜娟;用多面“镜子”看中国[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向斯;皓首穷经 终生读史[N];光明日报;2008年
9 郑一奇;坐冷板凳的历史学家[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李学勤;《清华历史讲堂》前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姜萌;从“新史学”到“新汉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冯芳萍;陈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献材料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3 王可云;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364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36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