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冯友兰新理学体系中的“理势合一”史观初探

发布时间:2017-03-17 17:04

  本文关键词:冯友兰新理学体系中的“理势合一”史观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新理学》一书的第六章中,冯友兰详细讨论了“理”和“势”在现实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理势合一”史观的基本内涵:(1)凡是现实的历史,都是合“理”的,又都是合“势”的;只合“理”而不合“势”的,则不能成为现实的历史。(2)现实历史的发展是“理”与“势”的互动与呈现,是一个具有生命性的演进过程;而历史的生命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历史的目的性与历史的伦理性。(3)人是历史的主体;无论是“理”与“势”的互动,还是历史的生命性呈现,都需以人的“觉解”为前提。本文以“理势合一”为切入点,以新理学体系为视域,以探寻历史的生命性为旨归,以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助力,对冯友兰新理学体系中的“理势合一”史观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论证。全文布局大致如下:第一章,考察冯友兰创建新理学体系时的历史境遇:现实层面的中日之战和思想层面的中西会通,分析这一历史境遇对他的“理势合一”史观所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章,在对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做出简要说明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他对“历史”的基本判断,即“历史的二重性”;并分析这一判断所蕴含哲学意义:其一,打开了历史哲学研究的两个不同领域;其二,坚持了“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其三,肯定了“主观历史”的真实性,否定了历史观上不可知论和独断论。第三章,从“理有固然”、“势所必至”、“势无必至”三个向度,阐释冯友兰“理势合一”史观的基本内涵,分析他对历史的必然性、历史的现实性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的认识,以此来说明他的“理势合一”史观与“线性进化史观”有着本质不同。第四章,借助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分析法,论证“理”的获得方式的有效性;以文本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考察“势”作为一个历史哲学概念的合法性;并反思冯友兰的“理势合一”史观在历史层面的有效性以及在形上学层面的局限性。第五章,揭示冯友兰“理势合一”史观所蕴含的历史的生命性,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历史的目的性与历史的伦理性。历史的目的性在于对人性的解放;而历史的伦理性则是宇宙伦理的下贯。历史的生命性是他“理势合一”史观的本质特征。结论,以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为出发点,通过一个“启示”和一个“回应”来阐发冯友兰“理势合一”史观的现实意义,作为对冯友兰“理势合一”史观的生命力延展。
【关键词】:冯友兰 新理学 历史观 理势合一 生命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0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7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一)整体研究路径11-12
  • (二)国内文献综述12-14
  • (三)港台及国外文献综述14
  • 二、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进路14-16
  • (一)本文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14-15
  • (二)本文计划的研究进路15-16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16-17
  • (一)文本分析法16
  • (二)逻辑分析法16
  • (三)历史分析法16-17
  • 第一章 冯友兰的历史境遇及其影响17-23
  • 一、现实层面的历史境遇及其影响:中日之战17-18
  • 二、思想层面的历史境遇及其影响:中西会通18-23
  • (一)哲学领域19-20
  • (二)史学领域20-23
  • 第二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与历史认知23-29
  • 一、新理学体系概述23-26
  • (一)文本组成23-24
  • (二)逻辑结构24-25
  • (三)内在困境25-26
  • 二、历史的认知26-29
  • (一)历史的二重性26-27
  • (二)“客观的历史”与“主观的历史”之关系27-28
  • (三)“主观的历史”的真实性问题28-29
  • 第三章 “理势合一”史观的基本含义29-34
  • 一、“理有固然”与历史的必然性29-31
  • (一)“理有固然”29-30
  • (二)对历史必然性的认知30-31
  • 二、“势所必至”与历史的现实性31-32
  • (一)“势所必至”31-32
  • (二)“大势”与“时势”32
  • 三、“势无必至”:对历史偶然性的认知32-34
  • (一)“势无必至”的由来32-33
  • (二)对历史偶然性的认知33-34
  • 第四章 “理势合一”史观的有效性分析34-40
  • 一、“理”获得方式的有效性分析34-36
  • (一)形式逻辑分析法35
  • (二)数理逻辑分析法35-36
  • 二、“势”的概念的合法性分析36-38
  • 三、“理势合一”史观的可能性分析38-40
  • (一)“理势合一”之源出38
  • (二)“理势合一”史观的可能性分析38-40
  • 第五章 历史:生命性的呈现40-48
  • 一、人性解放:历史的目的性分析40-43
  • (一)社会制度的好与坏40-42
  • (二)“无为”与“有为”的统一42-43
  • 二、宇宙伦理:历史的伦理性分析43-48
  • (一)道德的变与不变44-45
  • (二)宇宙伦理之下贯45-46
  • (三)事实与价值的统一46-48
  • 结论:“理势合一”史观的生命力延展48-50
  • 一、对生态伦理主义的启示48-49
  • 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回应49-50
  • 参考文献50-54
  • (一)原著部分50
  • (二)研究专著50-51
  • (三)论文集及相关论文51-54
  • 致谢54-55
  • 附录:冯友兰史学论文辑略55-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可济;;冯友兰先生的矛盾观及其现实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2 丁祯彦;冯友兰新理学历史观中的合理因素[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徐国利;何军民;;历史·传统·哲学——冯友兰新理学的历史本质论[J];江淮论坛;2009年04期

4 刘文泰;历史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J];南都学坛;1992年01期

5 穆艳杰;;当代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政治学研究;2011年05期

6 胡军;冯友兰重建形上学之方法[J];求是学刊;1993年04期

7 卢风;“天地境界说”对生态伦理的启示[J];学术月刊;2002年04期

8 涂又光;冯友兰新理学通论[J];哲学研究;1988年06期

9 郑家栋;冯友兰新理学再评价[J];中州学刊;1989年06期

10 余敦康;冯友兰先生关于传统与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何军民;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历史哲学[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冯友兰新理学体系中的“理势合一”史观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3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8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