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两个观念及其通贯百年的历史因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志新;浅析买办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晋荣东;略论中国历史哲学近代化的社会前提与理论根据[J];江淮论坛;2004年06期
3 余子侠;中印比较研究——评《东方的觉醒》[J];近代史研究;1992年03期
4 舒习龙;;晚清史家改造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成就[J];东方论坛;2006年03期
5 范燕宁;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年01期
6 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7 宋晓来;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述评[J];中州学刊;1998年02期
8 彭新武,谭克虎;社会演化的复杂性分析[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9 雷戈;社会转型与史学变革[J];学术月刊;1997年01期
10 马文运;社会转型与民主成本-效益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吕厚量;;历史变革与社会转型——“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历史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赵利栋;;近代中国的封建与封建主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3 王利红;;试论卡莱尔的浪漫主义史学思想[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吴晓群;;论古朗士的古史研究:社会转型中的历史学家与他所研究的社会转型问题[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唐力行;;超越地域的疆界——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6 杨继先;;浅谈对文史工作的认识与理解[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王绍明;;政协文史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四伍;开创清代灾荒史研究的新局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林枫;运用中西比较方法的史学力作[N];光明日报;2007年
3 吴四伍;努力开创清代灾荒史研究的新局面[N];光明日报;2005年
4 万明;晚明社会变迁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张笃勤;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的缺失[N];光明日报;2002年
6 曹江红;晚明社会变迁实质是社会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程念祺;吕思勉先生的通史旨趣与“史界声光”[N];南方周末;2008年
8 特约记者 蓝田;杨国强:走进晚清士人的心灵[N];中华读书报;2009年
9 史革新;浅谈晚清社会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谢保成;郭沫若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2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利红;欧洲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振美;论社会在稳态中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何帅;作为自由故事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胡燕;永远历史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福生;陆懋德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邓欢;中心的消解与边缘的复归[D];山东大学;2007年
6 孙旭红;简论董仲舒的历史哲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兴斌;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编纂学[D];山东大学;2008年
8 樊志彬;“胡适思路”在二十世纪人物传记中的隐性流淌[D];兰州大学;2007年
9 张海坤;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波;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6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6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