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世纪三晋史学区域发展探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5 项念东;梁启超的“诗史”观——《饮冰室诗话》的若干诗学思想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杨涛;;析梁启超的虚金本位制货币理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姚宏杰;关于道武帝早年身世的若干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胡玉海;;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特点[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郑匡民;;甲午前后中日官绅之间的认知与交往[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俞祖华;赵慧峰;;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张昭军;;新思潮冲击下的晚清程朱理学[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京力;历史评价论研究——以中国古代评价问题为中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丁晓原;文化生态演化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流变[D];苏州大学;2001年
3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3 费秋香;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制改革(1901—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章艳丽;沈约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萍;张华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70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70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