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张舜徽对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04 03:21
【摘要】:张舜徽平生十分推崇章学诚,在治学历程中对章氏之学术思想多所承继与发展。概而言之,约有三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旨趣;博观约取的治学方法;评判学术的治学趋向。就学术理路而言,张舜徽更多地偏向于汉学一派,章学诚则隶属于宋学阵营,但张舜徽却屏除门户之见,对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多所继承与发展,充分证明了张氏治学兼采汉宋的通人家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景飞;;试析《文史通义》中“道”的概念[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2 廖勇;;浅析章学诚史学成就——以史家历史感为中心[J];邢台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冯小琴;;章学诚对《宋史》的批评与改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侯月杰;;章学诚思想中的二元论及其折衷[J];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许刚;;宋学精神与汉学工夫——钱穆与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之比较[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6 马少华;;历史与新闻有多少相通之处[J];新闻与写作;2011年09期

7 张万红;;“六经皆史”辨正[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8 刘开军;;试探刘咸p樀睦方逃枷隱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明;;20世纪上半期有关校雠学定义的辨析[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巍;;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本源与意蕴[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3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4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白云;;再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基本范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刘开军;;论“史权”——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7 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8 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10 王国平;;谢本书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恩林;求真去故 心裁别识[N];光明日报;2004年

2 周积明;清代浙东学派学术谱系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4年

3 徐风邋杜立新;史学与哲学[N];吉林日报;2008年

4 吴光;“浙学”的内涵及其当代定位[N];光明日报;2005年

5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朱大渭;漫谈史学研究中的学风问题[N];光明日报;2008年

6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郭晶 党波涛;纪念张舜徽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举行[N];湖北日报;2011年

7 房鑫亮;再三致意是“会通”[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陈祖武;明清时期浙东学术的历史地位[N];光明日报;2004年

9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新;“郑孔门前不掉头”[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杜学霞;中国史书体裁创新的理论与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建刚;章学诚的历史哲学与文本诠释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2 刘延苗;章学诚史学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平;论张舜徽的治学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才荣;章学诚“六经皆史”意蕴探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立军;章学诚道学史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雄伟;试论“六经皆史”说中的学术致用思想[D];吉林大学;2009年

6 朱梅光;章学诚文献学成就初探[D];安徽大学;2005年

7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8 付中英;章学诚史学评论与《易》教[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安;从“真”到“通”: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体系化及其终结[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丽娜;章学诚的明道经世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6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576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5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