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人物评价中唯物史观的运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09:49
【摘要】:人类生生不息地实践活动构成了历史。人们按照社会分工不同,从事于不同的实践活动领域。每个实践活动领域中经常涌现出许多突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十分引人注意。 本文之所以选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时间节点,一方面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年代。从当时中国社会来看,变革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主旋律,同样重树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革故鼎新成为历史学界最大呼声。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人物评价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巨大地发展和进步,在历史人物评价的价值、标准、原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中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思想。学者们发表大量的论文对历史人物评价相关问题进行争论,历史人物评价也成为当时历史学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文章以历史人物评价为切入点,这是由于:第一,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总是对过去的历史人物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青史”究竟应该凭谁定“是非”呢?第二,史学研究中,历史人物评价历来被认为是最具有争议和挑战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第三,历史人物评价,不仅是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研究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建国以来广大史学工作者开始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和评价,也曾多次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展开讨论,并掀起了两次历史人物评价讨论地高潮。 对这些具有代表性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是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史学概莫能外。中国古代的历代史学家都普遍重视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和研究,自司马迁开创纪传体的记史形式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有关评价历史人物问题的讨论从不曾中断过,人们就历史人物评价相关问题深入探讨,提高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认知水平,也增加了在历史人物评价上的共识。然而不可否认,人们在历史人物评价中还存在着某些歧异。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思想不断解放,史学界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探索。在具体研究实践中,对于许多曾引起争议的历史人物重新讨论,对相关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再度展开争鸣,对历史人物评价方法与原则总结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向纵深发展。鉴于此,本文拟以历史人物评价的为核心,对这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人物评价相关问题的争鸣及其后续影响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并对其进行反思,以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03;K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璧属;历史人物评价两难题[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2期

2 周伟文;历史人物评价问题述略[J];九江师专学报;1987年03期

3 李宏瑜;;《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9期

4 苏双碧;历史人物评价应遵从多民族国家原则[J];历史教学;2004年02期

5 李志龙;;历史人物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才智;2009年15期

6 高希中;;近50年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樊丽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人物评价[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8 张xO彬;;略论历史人物评价底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1954年08期

9 程有为;《历史人物评价论稿》评介[J];史学月刊;1989年02期

10 孙文范 ,李治亭;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人物评价[J];史学月刊;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荣坤;;关于准噶尔历史人物评价问题[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0)[C];1980年

2 孔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十六国北朝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华玉明;;王希杰在八十年代的修辞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筑[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1期)[C];2011年

5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陈以纲;;浅谈八十年代国外工程起重机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机构、新产品[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料搬运专业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88年

8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朱人俊 田井挽[A];何克希将军[C];1993年

10 禺雨;;中国修辞学的出路所在——评王希杰《修辞学新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文玖;“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N];学习时报;2006年

2 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中学 杨昌新;浅谈历史人物评价[N];学知报;2010年

3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刘克辉;谈谈“盖棺论定”[N];北京日报;2008年

4 伯林;十年不辍的“陈独秀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5 穆陶;历史文学“人性化”之我见[N];文艺报;2004年

6 孙郁;在变与不变中的周扬[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张越 蒋正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李凌俊 见习记者 吴飞;八十年代写作:商业成功还是文学成功?[N];文学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沈山;八十年代:记忆与想象[N];财经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沈山 翟志琳;我的书是对今天的一种箴言[N];财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震旦;“八十年代”史学谱[D];山东大学;2010年

2 徐晓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写实油画语言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林凌;文学中的财富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勇;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D];北京大学;2012年

5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连荣;中国《格萨尔》史诗学的形成与发展(1959—1996)[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张光华;论有序的资本项目可兑换[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8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丞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人物评价中唯物史观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瑞生;郭沫若历史人物评价述论[D];安徽大学;2011年

3 雷萱;民国时期吴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流奇;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许鹭;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敏;吴晗史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7 张丽丽;论朱熹的历史人物评价[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丹珂;记忆与讲述[D];山东大学;2011年

9 金英爱;浅析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日本对朝鲜的政策[D];延边大学;2002年

10 王海涛;意识形态笼罩下的八十年代历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903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7903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6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