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

发布时间:2017-04-06 14:00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论文以20世纪学术史为中心,围绕中国古史研究中疑古学派与古史建设学派的发生、 发展状况,按照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实事求是地把学术思潮的兴起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 了研究。 以顾颉刚等人为代表的疑古学派之所以能在20世纪20年代掀起一股强大的疑古思潮, 大刀阔斧地对传统的古史系统进行砍伐,其实是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的。故论文具体按时间的顺序,以人物为中心,从晚清以来的康有为、梁启超起,,相继对胡 适、钱玄同、顾颉刚、王国维、罗振玉、李济、郭沫若以及日本东洋史学学者白鸟库吉(し らとりくらきち)、林泰辅(はゃしゃすすけ)等人对中国古史的学术研究情况、主要观点以 及对学界产生的影响予以分章介绍和评论。 以怀疑、辨伪为主要特点的史学批判传统在宋代至清代的学术流派中早已存在,而康有 为则是晚清最具代表性的辨伪人物,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一切古文经典 都视作审查对象,其旧学批判精神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对以 后的顾颉刚等人影响很大。 梁启超在对旧学的批判中创立了新史学理论,从而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史学流派,使 当时的史学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对以后的疑古学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东洋史学创始人白鸟库吉在1909年发表《中国古传说之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尧 舜禹抹杀论”,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怀疑中国上古史的风潮。作为他的对立面,日本著名汉学家 林泰辅对白鸟的观点进行了驳斥,从而在日本引发了为期几年的学术辩论,这场辩论对中国 学界有无影响?值得探讨。对日本东洋史学的几位代表学者及东洋史学的发展状况也作了简 单论述。 除上述内容以外,本论文有两个论述重点: 第一是系统、综合地论述了疑古学派的兴起、发展和对中国学界的影响。对这一学派的 代表人物胡适、钱玄同在这股思潮中所起的作用、当时与之对立的柳诒徵等人的学术论点、 双方论战情况等均有涉及。侧重介绍了顾颉刚作为这一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社会背景、学术 经历、主要疑古观点及学术成就等。对这一学派的研究方法、治学态度、功过得失及近一个 世纪以来对中国学界产生的巨大影响等都尽可能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古史辨》各册的 大致情况,当时学术界大部分学者参加古史研讨的状况也作了简单介绍。 第二是系统论述了王国维一生的学术实践活动,从王国维早年与罗振玉的相识,到二人 共同开创的“罗王之学”,从治哲学而文学,到新史学的创立,尤其是对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 任导师时为学生讲授的《古史新证》作了详细的介绍,对他针对疑古思潮而着力提倡的“二 重证据法”的产生、自身应用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此方法对中国古史研究的重大贡献进 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论文还对中国考古学的兴起和发展作了简单回顾,着重介绍了李济的开创之功,对中国 考古学讲求“二重证据”这一方法论的特色进行了强调和论述。 论文还论述了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并使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渐成为中 国史学发展的主流所作的努力和贡献。在最后还涉及到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古史研究取得的丰 硕成果,认为中国古史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走出了信古、疑古的迷茫,正在走向释古 的全新阶段,重新构建古史系统的条件已经成熟。 本论文的写作是力求在新旧世纪之交之时总结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学术发展史,为新世 纪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092.6
【目录】: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的主要思潮——“疑古”与“新证”8-15
  •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史学革命8-11
  • 二、 对古史的“新证”11-15
  • 第二章 近代疑古之先声——康有为对旧学的批判15-29
  • 一、 原本的康有为15-16
  • 二、 康有为的转变16-18
  • 三、 康有为对旧学的批判18-26
  • 四、 康有为旧学批判的评价26-29
  • 第三章 日本的疑古学派及批判派29-41
  • 一、 白鸟库吉的学术经历与疑古观点29-32
  • 二、 林泰辅的学术经历与疑古批判观点32-36
  • 三、 内藤湖南的学术经历36-41
  • 第四章 梁启超的旧学批判精神41-52
  • 一、 早期的梁启超41-44
  • 二、 晚年的梁启超44-49
  • 三、 梁启超旧学精神评价49-52
  • 第五章 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的兴起52-65
  • 一、 古史辨派的主要人物52-58
  • (一) 代表人物——顾颉刚52-54
  • (二) 核心人物——胡适54-56
  • (三) 重要人物——钱玄同56-58
  • 二、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58-62
  • 三、 柳诒徵对疑古思潮的反驳62-65
  • 第六章 古史辨派辨古史之阵地《古史辨》65-79
  • 一、 《古史辨》第一册的出版及主要内容65-67
  • 二、 《古史辨》第二——七册概况67-70
  • 三、 《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评价70-79
  • (一) 研究方法70-75
  • (二) 治学态度75
  • (三) 功过得失之评价75-79
  • 第七章 古史的“新证”——王国维的史学实践活动79-90
  • 一、 王国维的早年经历及与罗振玉的相识79-80
  • 二、 王国维早期治学活动——哲学和文学80-83
  • 三、 王国维治学之高潮——新史学的开创83-90
  • 第八章 释古——“二重证据法”的提出90-102
  • 一、 王国维入清华大学的经过90-91
  • 二、 《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91-96
  • 三、 “二重证据法”的提出96-99
  • 四、 《古史新证》及“二重证据法”的意义99-102
  • 第九章 释古——中国考古学的兴起102-114
  • 一、 外国人在中国的考古活动102-104
  • 二、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104-108
  • (一) 李济对中国考古学创立的贡献105-108
  • (二) 马衡在中国考古学创立时所起的作用108
  • 三、 考古学对疑古思潮的冲击108-111
  • 四、 中国考古学的特点111-114
  • 第十章 释古——中国古史研究的全新阶段114-120
  • 一、 郭沫若对中国古史研究的贡献114-117
  • 二、 中国古史研究的全新阶段117-118
  • 三、 超越迷茫,走出疑古118-120
  • 主要参考书目12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朱洪军;解构与重建——试析康有为复兴儒学的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5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6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杨千菊;;罗振玉对《癸卯学制》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向冠男;《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89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2889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