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通识教育中历史育人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1 01:05
  历史学本身就具有育人功能且内涵丰富,具体包括人格修养、历史思维、公民意识、辨识真伪、批判质疑、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内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优良美德,也是中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大学通识教育追求的人文理想高度契合。历史是最好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修养的学科,理应且必然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历史通识教育育人功能的实现关键是课程和教师,以史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归根结底需要科学严谨的课程体系来落实、需要学高身正的教师去实现。 

【文章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37(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培养健全人”是通识教育的根本目标
    1.“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偏颇和缺陷
    2.全人培养的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的必然选择
    3. 孕育真正的“人”是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
二、历史是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
    1.涵养学生的人格修养
    2.树立学生的历史思维
    3.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4.树立学生的辨识真伪和批判思维
    5.涵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和教师是历史育人功能实现的关键
    1.以史育人——课程是根本
    2.以史育人——教师是关键
四、结语



本文编号:3223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3223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3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