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

发布时间:2017-05-07 17:0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世界历史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从历史发展外在空间的特定视角表明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原理和趋势,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用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尺度和方法论原则。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事实,突出强调了世界性的相互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意义,揭示了文明的相互借鉴和效仿对历史进程的加速作用,从而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来,人类历史有可能跳跃性发展的历史趋势。这就为分析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动力、机制和最终的方向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事实,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已联为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所发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将是一个类的问题。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全球化问题已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理论思维,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看到,虽然马克思所预想的世界历史与当代全球化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全球化的理论根据,它的许多基本观点仍然有效。因此,在新的世纪里,如何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来分析全球化历史新机制,为人类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指出光明的坦途,成为理论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世界历史思想 全球化 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0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13
  • 前言13-15
  • 第1章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内涵及其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运行机制15-28
  • 1.1 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奠定了世界历史形成的客观基础,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创了世界历史15-19
  • 1.2 文明的相互借鉴形成了历史发展的跳跃性机制,从而加速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19-22
  • 1.3 两极性的世界分工形成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加剧了世界的冲突和矛盾,阻碍着后发国家的发展22-25
  • 1.4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必将是共产主义25-28
  • 第2章 全球化理论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之间存在的差异和本质上具有的一致性28-43
  • 2.1 当代的全球化与早期的世界历史的差异及其所揭示的历史发展的新机制29-35
  • 2.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当代全球化理论在本质上的一致性35-43
  • 第3章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43-51
  • 3.1 要明确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的现实,大力发展生产力,用信息化引导工业化,在同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4-45
  • 3.2 在全球化进程中,社会主义国家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借鉴先进的文明成果,趋利避害,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大潮中去45-46
  • 3.3 要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否则,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最终胜利都将落空46-48
  • 3.4 全球化背景下,要大力提倡人文关怀,创造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48-51
  • 注释51-52
  • 参考文献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世荣;对马克思的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的历史哲学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2 黄维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意义[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姚成元,朱满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沉思[J];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吕翠微;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全球化关系问题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徐卫国;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邓小平的世界历史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黄维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陈德顺;马克思的美学观探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8 周皖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标志——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9 柴毅龙;关于马克思对世界史研究的史料问题[J];世界历史;1992年02期

10 朱宝信;;自由与真理——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研究[J];学术月刊;199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8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克思关于道德的一个论断[N];学习时报;2004年

2 ;国内高校“马克思研究热”及其提出的问题[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余斌;新危机时代的一炷“佛香”[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朱立元;不应制造“两个马克思”对立的新神话[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张小儒;再说“羡慕马克思”[N];光明日报;2004年

6 徐觉哉;马克思之墓[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宋希仁;政治伦理研究的新作[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踏寻马克思的足迹[N];光明日报;2002年

9 记者 晓华;第四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在巴黎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肖德安;做终身“学习型”的人[N];中国人事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4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6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7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靳方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3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凤娟;冲突与融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视域下的“全球文化”[D];华侨大学;2011年

5 吕翠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7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8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350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6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