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发布时间:2017-05-24 23:00

  本文关键词: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史学领域带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毛泽东史学思想的成熟和提出。从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有组织地建设。范文澜是第一个以毛泽东历史理论为指导从事历史撰述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上册)可以说是毛泽东历史思想的外化,全面贯彻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一系列论断,用大量事实来注释这些论断,并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通史体系,奠定了后来中国历史研究的流行的框架。范文澜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实践印证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的历程。因而对范文澜史学研究的考察,对于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发展与特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范文澜的通史成就为研究重心,对比延安版与修订本,重点剖析其历史理念的特征和差异。通过分析范文澜的史学实践,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其成熟时期的若干特征。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有六章。 绪论部分是对此前马克思主义史学与范文澜研究的一个综述。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介绍本文研究的方法与着眼点。 第一章“范文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概括范文澜史学的主要成就,从“角色的特殊性”“开创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着眼于中国的特殊性,具有民族色彩的治史风格”“抵制教条主义学风,倡导历史主义思想”四个方面论证了范文澜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指出他最主要的成就是第一个阐释毛泽东历史思想,开创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 第二章“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机构的创建与发展”梳理了以范文澜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机构,自延安时期的中央研究院下设的中国历史研究室直至建国后近代史所的沿革与特征。在现代史学的发展进程中,一种史学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以一定的学术机构为依托和载体。史学形态的荣枯又与史学机构的兴衰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同样如此。延安时期的史学十分注重组织机构建设,并且取得了相当的实效,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但以往的研究者对延安史学的中心人物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机构创设和沿革的关系留意较少。本章就对延安时期史学机构的产生背景、沿革过程及其主要特点进行初步探讨,以弥补这一缺憾。 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机构的产生与中共当时面临的反击国民党的复古教育和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意识形态任务密切相关。它经历了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央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室、北方大学历史研究室、华北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5个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非纯学术机构,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成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以宣传普及为主导,不以研究高深学术为职志。其利弊得失值得认真总结与反省。 第三章“范文澜与战时史学范式”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实际上是“战时史学”,它从属于救亡与战争的史学规范。本章集中阐述了范文澜史学的基本框架,考察了其古史分期理论的依据与构成。索解出战时文化心理和毛泽东战时史学观的基本内涵,论述了战时规范对范文澜历史研究的影响。 第四章“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上)”首先进行了学术史的回顾。论述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研究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中的地位,揭示其研究走向与中国现代史走向的关联;介绍了《中国通史简编》各种版本。重点评述了延安版《中国通史简编》所反映的历史理念: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被剥削阶级的一切思想和活动都是好的、进步的,统治阶级的一切思想和活动总是坏的、落后的、反动的;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等等。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这些历史观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中国通史简编》所涉及的重大史学问题,唯物史观的运用,总结其特点、成就与不足,研判范文澜的为学取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编撰的意义。 第五章“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中)”本章与延安版《中国通史简编》作比较,总结了修订版《中国通史简编》的特色。细致辨析了修订版的历史观,修订版对延安版的缺陷做了深刻的反省,强调历史主义地研究历史,为避免得出极端结论,又不违背毛泽东的历史思想,修订本以“让步政策论”解释历史上新王朝的重建。在历史理念上修订版是对延安版的补弊纠偏。《中国通史简编》是在救亡与革命的的语境下诞生的,具有贴近社会现实和强烈的战斗性、批判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鲜明特征之一。《中国通史简编》既详述阶级斗争又细书民族斗争,,高扬爱国主义,贬斥投降卖国,目的是动员人民群众献身抗战事业,起到了揭露敌人、鼓舞人民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过度强调致用性,延安版《简编》具有“借古说今”和“轻率的历史类比”等非历史主义弊端。范文澜的史学研究受浙东学派影响甚大,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叙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常以汉族为本位,具有反满倾向。范文澜的民族史理论既借鉴了斯大林民族形成要素的理论,又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认为汉民族在秦汉之际就已形成。 第六章“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下)”以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为中心,探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近代通史体系的形成、成就与缺陷。范文澜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看法特色鲜明,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的展开,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建立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体现。本章最后指出,近代史研究应超越“革命史”与“现代化”两种范式,走向多元叙事共存。 余论部分对《中国通史简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总体评价和总结。
【关键词】:范文澜 马克思主义史学 通史体系 战时史学 毛泽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092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ABSTRACT9-12
  • 绪论12-18
  • 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4-17
  • 二、课题价值17-18
  • 第一章 范文澜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18-30
  • 一、角色的特殊性19-21
  • 二、开创马克思主义通史体系21-24
  • 三、着眼于中国的特殊性,具有民族色彩的治史风格24-27
  • 四、抵制教条主义学风,倡导历史主义思想27-30
  • 第二章 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机构的创建和发展30-43
  • 第一节 范文澜到来之前延安建立史学机构的契机30-32
  • 第二节 范文澜与延安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室的沿革32-37
  • 第三节 范文澜领衔的史学机构之主要特征37-43
  • 第三章 范文澜与战时史学范式43-59
  • 第一节 战时历史框架的确立43-47
  • 第二节 战时文化心理47-52
  • 第三节 战时学术导向52-59
  • 第四章 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上)59-94
  • 第一节 近代以来的中国通史研究与《中国通史简编》的编纂59-74
  • 第二节 延安版《简编》对阶级剥削和剥削阶级的评价74-82
  • 第三节 延安版《简编》的平民立场82-94
  • 第五章 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中)94-130
  • 第一节 修订本对历史主义理论的运用94-104
  • 第二节 修订本的农民战争史观104-115
  • 第三节 修订本《简编》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115-130
  • 第六章 范文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下)130-147
  •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近代通史体系的建立130-139
  • 第二节 范文澜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观点及其意义139-147
  • 结语147-150
  • 参考文献150-160
  • 致谢160-16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161-16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6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兴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民族史观[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392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8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