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历史哲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钱穆历史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钱穆是近现代中国极富影响的史学大家之一,拥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对西学的冲击有深刻感受。他十分认可西学“科学”和“民主”的成分,同时又敏锐地发现传统史学中具有这样的精神。钱穆的历史哲学思想既有对传统史学之传承,又有其自身之独特性。 首先,在引言部分,本文简要介绍钱穆历史思想著作和钱穆历史哲学所处的近现代背景,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钱穆思想的研究成果。 其次,本文试阐述钱穆独特的历史哲学思想。世界观基础上,钱穆的历史哲学由“仁之心性本体论”和“主体会通论”构成;历史的本体论方面,他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同时也强调历史对于人的意义,融历史、文化与民族为一体。他既认识到历史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对后者的制约,也强调了社会发展对历史的选择性;在历史运动的性质上,钱穆持有一种整体的辩证动态观,并把历史运动的动力归自于“人心”;在如何认识历史方面,钱穆肯定了主体的知性能力,同时注重史料与知识的区别,他以情感为桥梁,论述了由知识到情感,由情感到实践之间的自然转化过程,强调了历史整体意义赋予的先行性,并提出了整体性研究的方法。 最后,本文试对钱穆的历史哲学思想做简要评价。钱穆历史哲学的最重要贡献,不仅在于其建构了系统的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历史哲学体系,更在于其初步实现或开启了儒家历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整体性转型。而后者,也许才是其超越同时代大多数史学家的真正价值所在。
【关键词】:钱穆 历史哲学 本体论 生命史观 哲学转型 人心 天心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1 引言8-13
- 1.1 钱穆历史思想著作简介8
- 1.2 钱穆历史哲学的近现代背景8-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0-13
- 2 钱穆历史哲学的世界观基础13-22
- 2.1 仁之心性本体论13-17
- 2.1.1 天道论13-15
- 2.1.2 人道论15-17
- 2.2 主体会通论17-22
- 2.2.1 人心为会通之体,会通为人心之用17-18
- 2.2.2 会通工夫论18-22
- 3 钱穆的历史本体论22-30
- 3.1 人是历史的主体22-26
- 3.1.1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者、主宰者23-24
- 3.1.2 民族是历史的真实主体24-26
- 3.2 历史对于人的意义与价值26-30
- 3.2.1 历史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26-27
- 3.2.2 历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27-30
- 4 钱穆的历史运动观30-37
- 4.1 历史运动的性质30-32
- 4.1.1 整体的辩证动态观30-31
- 4.1.2 历史演进观和世运兴衰论31-32
- 4.2 历史运动的动因32-37
- 4.2.1 地理——历史运动的基础32-34
- 4.2.2 人物——历史运动的灵魂34-35
- 4.2.3 人心——历史运动的动力35-37
- 5 钱穆的史学方法论37-45
- 5.1 如何认识历史(知识理性)——从史料到知识37-39
- 5.1.1 主体的知性能力37-38
- 5.1.2 史料与知识的区别38-39
- 5.2 历史认识如何转化为实践(实践理性)——从知识到实践39-40
- 5.3 历史的研究法40-45
- 5.3.1 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先行性41-42
- 5.3.2 史料收集、整理、选择与分析42-45
- 6 钱穆历史哲学的现代性及其意义45-49
- 6.1 钱穆史学之“承”与“变”45-46
- 6.2 钱穆历史哲学的现代性46-47
- 6.3 钱穆历史哲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47-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53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奉;;试析钱穆史学思想的特点[J];阴山学刊;2008年03期
2 尤小明;;钱穆的家谱观[J];图书情报论坛;2002年03期
3 赖功欧;;钱穆论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5年04期
4 王书吟;;孤独的行者——以《国史大纲》为中心谈钱穆史学思想[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3期
5 徐兴海;金丽霞;;平实里体味真切,雅淡中感受生动——读《国学宗师钱穆》[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韩青辰;;青丝剪[J];椰城;2010年06期
7 张京华;;1949年的钱穆——《师友杂忆》读后[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11期
8 张晓唯;;钱穆的“胡适情结”[J];读书;2009年08期
9 李冬君;钱穆的儒家本位文化观述评[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王晓清;;心犹余憾洗铅华[J];博览群书;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何方昱;;钱穆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越;;《十批判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刍议[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张承宗;;六朝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桑兵;;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8 张太原;;发现史料之外的历史——以傅斯年研究为例[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卪旭;;《庄子》拾诂[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薛匡勇;;历史观演变对档案观的影响[A];回顾与展望:2010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平;钱穆全集 12年后的回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张京华;钱穆先生的一种集外佚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练玉春;钱穆的信念[N];光明日报;2002年
4 ;国学大师钱穆[N];四川政协报;2002年
5 赵敏;智者的“心想”[N];中国艺术报;2002年
6 郭齐勇;钱穆先生在湖上闲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路云亭;柔日读史 刚日读经[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张晓唯;钱穆的“胡适情结”[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张晓唯;胡适与钱穆[N];团结报;2000年
10 赵敏;智者的心想[N];中国保险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兆锋;“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陈茂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光华;萧一山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褚新国;塔西佗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爱卫;朱希祖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朱潇潇;专科化时代的通才之辨[D];复旦大学;2008年
9 侯宏堂;从陈寅恪、钱穆到余英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Z腪,
本文编号:410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410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