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权势转移—1958年“史学革命”中激进青年史家群体的形成及演变

发布时间:2017-06-28 12:12

  本文关键词:权势转移—1958年“史学革命”中激进青年史家群体的形成及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49年后的史学界出现了两次权势转移。第一次是在建国初随着政权的鼎革而发生的,第二次则开启于1958年的“史学革命”时期,完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激进青年史家群体的形成及演变即是在建国后史学界的两次权势转移中进行的。因此,把激进青年史家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其形成及演变的过程,离不开对史学界两次权势转移的探讨。其中,史学界的第一次权势转移、1951年底开始的院系调整及此后史学界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后备军成长的大背景。史学界的第一次权势转移改变了史学界的学术版图,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史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迅速取代传统史家掌管史学界,伴随着的是传统史家的失势与边缘化。而1951年底开始的院系调整则使中国的教育体制基本镶嵌上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使历史教学中的政治性得以突显,使青年后备军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观受到马列主义唯物史观及毛泽东思想的形塑,进而内化成他们的知识底色。另外,建国后史学界接连不断的学术批判运动,也给青年后备军的培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总体来说,史学界反右运动之前,史学批判运动基本是在史学界的“上层”人物之间展开,基本上没有波及到青年学生群体。但自反右运动始,史学批判运动开始波及青年学生,使他们中的大部分逐渐朝“左”的道路上走去,并在接下来的“史学革命”中“有所作为”。第二次权势转移始于1958年的“史学革命”。“史学革命”初期,许多青年史家思想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中渐趋“左”化的一部分人逐渐分离并演化成一个新的群体——激进青年史家群体。他们通过“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掌握了历史系的实际权力,并开始走向史学批判运动前台,并在接下来的“拔白旗、插红旗”运动中不仅将传统史家彻底打倒,甚至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史家的代表人物也差点当作“白旗”被拔掉。“史学革命”期间,由于对史学研究与政治之间关系认识的不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内部分裂为正统派与激进派。其中的正统派史家在“史学革命”期间集体失声,激进青年史家则以群体的力量发出革命的呼声,由是开启了建国后史学界的第二次权势转移。在短暂的“史学革命”后,许多高校历史系对学生、青年教师、党员干部“三结合”的领导构成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学生在领导班子中的比重,他们的“左”倾趋向被遏制住。但当1962年毛泽东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后,激进青年史家群体又一次崛起,且范围远超高等院校而扩大至中、小学,一场更大规模的“无知”斗“有知”的运动正在酝酿中。最终,被政治夺权者利用,最终使“历史”成为敲开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的砖。激进派青年史家在“文革”期间彻底掌管了史学界的权势,完成了1949年后史学界的第二次权势转移。
【关键词】:权势转移 激进青年史家群体 “史学革命” 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092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8
  • 第一章 建国初史学界新权威的建立18-28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家掌管史学界18-21
  • 第二节 传统学人的失势21-24
  • 第三节 史学界青年后备军的培养24-28
  • 第二章 激进青年史家群体崛起时的历史学界28-37
  • 第一节 “厚今薄古”运动中的青年史家28-34
  • 第二节 激进青年史家的登台34-37
  • 第三章 1958年“史学革命”中激进青年史家群体的作为37-50
  • 第一节 “拔白旗、插红旗”运动37-44
  • 第二节 群众性的编史运动44-50
  • 第四章 “史学革命”后激进史家群体的趋向50-55
  • 第一节 “史学革命”后至“文革”前的激进青年史家群体50-52
  • 第二节 “文革”期间的激进青年史家群体52-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4
  • 致谢64-66
  • 附件66

【引证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元周;;从文革小报看文化大革命的校园起源——以文革前高校历史系中存在的矛盾为中心[A];全国党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本文关键词:权势转移—1958年“史学革命”中激进青年史家群体的形成及演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3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493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1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