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历史文化中的“克服历史”之争——近来德国公众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关键词:公共历史文化中的“克服历史”之争——近来德国公众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摘要】:在德国历史学界,"克服历史"指的是处理纳粹历史的一种方法。围绕"克服历史"上的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后日益演变成为一种公共性的历史文化现象。如何认识与评判这些事件及其相关的公共文化特征,业已成为德国公众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种维度的研究实践陆续出现。这些实践特别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政治史角度来讨论联邦德国早期历史政策中的回避倾向及其原因;从社会史角度来考察不同时代"克服历史"之争所出现的特征及其根源;以当代史的参与者来书写刚刚过去的"克服历史"之争;综合性与比较性的研究逐渐增多。德国职业历史学家应对"克服历史"之争的态度也从漠视或轻视转变为努力纠偏、尝试理解,并将之视作贴近当下社会心态、反思学界各种问题的契机。在主动编纂相关史料集,并进而把这些争议列入当代史研究对象的同时,德国学界还提出了更多值得讨论和反思的问题: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政治正确之间关系的方法、把历史专业平台与公共交流管道结合在一起的手段、以视觉化方式来弥补历史叙述不足的可能性等。德国历史学界在"克服历史"之争中的态度和新的问题意识,或许为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设展示了特定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德国 “克服历史” 公众史学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国际史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项目批准号:12&ZD186)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德国通史”(项目批准号:13&ZD104) 2014年曙光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公共历史争议研究:以纳粹历史争议为中心的考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091
【正文快照】: 1“public history”在中文语境下存在各种理解。笔者把作为现象的“public history”译为“公共历史”,把作为学科的“public history”译为“公众史学”。2中国大陆的研究主要有:陈新:《“公众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框架》,《学术月刊》2012年第3期;拙文:《公众史学学科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沃尔夫冈·席德尔,孟钟捷,唐晓婷;德国史学界关于民族社会主义研究的回顾[J];德国研究;2002年04期
2 孟钟捷;;从德国范式看公众史学争议的起因、进程与影响[J];江海学刊;2014年02期
3 陈新;;“公众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框架[J];学术月刊;2012年03期
4 钱茂伟;;公众史学的定义及学科框架[J];浙江学刊;2014年01期
5 李娜;;连接学生与历史实践——公众史学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建构[J];学术研究;2014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夫;;公共史学与高校历史教学[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2 宋嘉伟;;视觉档案的再构:作为“公众史”的独立影像书写[J];国际新闻界;2015年09期
3 孟钟捷;;“独特道路”:德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变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04期
4 王记录;;当代中国史学的形态、演化及发展趋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李娜;;美国模式之公众史学在中国是否可行——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J];江海学刊;2014年02期
6 祝宏俊;;公共史学之公共性反思[J];江海学刊;2014年02期
7 冯清华;;当前历史热背景下的公共史学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4年17期
8 李娜;;公众史学与口述历史:跨学科的对话[J];史林;2015年02期
9 钱茂伟;;中国公众史学的本土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10 王记录;;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知识大众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钟捷;德国劳资关系演进中的里程碑: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的发生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馨;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明浩;极权主义独裁在西欧兴起的脉络[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范丁梁;事件与记忆之间的德国“历史学家之争”[D];浙江大学;2008年
3 周保池;历史为谁而作—公共史学的中国道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张涛;开放的历史[D];复旦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义华;从“史官史学”走向“史家史学”: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角色的转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杨祥银;美国公共历史学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 孟钟捷;;“独特道路”:德国现代历史研究的范式转变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04期
4 王希;;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J];历史研究;2010年03期
5 李鹏;;“公共史学”理论对我国历史教学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12期
6 胡勇;;关于发展我国公共史学的若干思考[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3年07期
7 姜萌;;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8 蒋大椿;;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5年01期
9 齐世荣;关于史学研究的创新问题[J];史学集刊;1994年04期
10 段鹏;;由“大众史学热”看学术与传媒的对接——从《百家讲坛》节目谈起[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丁梁;事件与记忆之间的德国“历史学家之争”[D];浙江大学;2008年
2 郎需颖;美国公众史学运动简论[D];复旦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新;;20世纪早期的德国史学:一种目的论解释[J];江海学刊;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刘潇潇;正视历史 迎接人类共同的未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童力;记忆、价值与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本文编号:516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1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