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外庐在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上的贡献
本文关键词:侯外庐在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上的贡献
【摘要】: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以研究中国社会史、思想史、哲学史而闻名中外。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对史学理论和历史学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强调史学工作者在理论上和品质上的修养是极其重要的,这些修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科学上的诚实态度和执行自我批判的精神。关于历史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他认为,应该是搜集大量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和整理,经过概括和抽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得出科学的结论。他还提出了历史科学"生长点"的问题,根据矛盾学说,指出,历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批评,没有批评就不能发展。关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他提出了四条原则:一是热处理,就是要趁热打铁;二是要注意文章、考核、义理;三是注意培养尖子,不能搞平均主义;四是发扬民主精神。他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化的问题,提出:所谓"民族化",就是要把中国丰富的历史资料,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做统一的研究,从中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特点。这些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的史学理论和学科建设上,仍有突出的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关键词】: 侯外庐 史学理论 学科建设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三十三卷巨帙的出版,进一步展现了侯外庐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的宝贵遗产,它在当今的和未来的中国学术事业发展中,必将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张岂之先生在这一巨帙的“总序”中指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戈;史学理论多元化构想[J];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1期
2 周文玖;五十年来史学理论发展之回顾[J];河北学刊;2000年03期
3 陈其泰;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范文澜史学理论成就之三[J];洛阳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周巩固;关于中国高校史学理论教学的思考[J];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01期
5 徐庆群;第十一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侧记[J];理论前沿;2001年05期
6 雷戈;从“不可能处”思考史学理论[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1期
8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4期
9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7期
10 ;史学理论[J];全国新书目;200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达德;;谢本书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2 龚喜春;;谢本书爱国主义研究述评[A];谢本书史学研究评述[C];2006年
3 胡国枢;;论毛泽东的史学理论贡献与实践运用[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C];1993年
4 彭刚;;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张进;;梁启超的“活态”史学与“三界革命”[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史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邹兆辰;《史学理论大辞典》简评[N];光明日报;2001年
3 张耕华;史学与文学有别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8年
4 刘建国 杨祥银;第15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温州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5 梁仁志 徐彬;继往开来的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刘军;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彭刚;历史学家的境界[N];北京日报;2013年
8 ;什么是历史?[N];文汇报;2011年
9 郑成宏;专家研讨历史学的继承与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赖国栋;寓意于脚注[N];中华读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震旦;“八十年代”史学谱[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立峰;詹京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史学理论建设的价值取向[D];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庄永燕;浅析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及其在清学史研究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8年
4 李镭;爱德华·吉本的史学理论和社会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顾友谷;常乃德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琳娟;1983年—中国新时期史学的转变[D];山东大学;2006年
7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文栋;论历史事实及其认识[D];山东大学;2009年
9 梁文慧;1978-2012年中国大陆心理史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10 沈慧然;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3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43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