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运与谢保成三卷本《中国史学史》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杜维运与谢保成三卷本《中国史学史》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杜维运 谢保成 三卷本《中国史学史》 比较研究
【摘要】:杜维运先生是台湾地区知名的史学史研究学者,有着深厚的史学功底,著述丰富。尤其在中国史学史、比较史学及史学方法论等方面成就卓越。于2004年出版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引起很大反响。该书运用比较史学的视野,清晰地呈现了中国史学的真实地位。谢保成作为大陆地区知名的史学史研究专家,于2006年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史学史》,立足于史学自身的发展阶段,真实地呈现史学的发展历程。杜维运与谢保成不同的学术经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编纂旨趣和内容特点。杜著立足于中西史学的比较视野,揭示了中国史学的世界地位。谢著则较多地考察中国史学的自身发展阶段,杜著注重考察时代与史学的关联,谢著注重史书系列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视野导致二者关于史学史分期观念也略有不同,为史学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在研究方法上,杜维运注重史论结合,谢保成强调详主略次。杜著全篇贯穿中西史学比较的视野,谢保成更多地突出史学本位观念。两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自新世纪初出版发行以来,都对史学史学科的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深化了史学史学科的理论体系,同时强化了史学史学科的社会影响,为我们学习史学史学科提供更广的视野和新的思路。
【关键词】:杜维运 谢保成 三卷本《中国史学史》 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绪论9-14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9
- 二、研究现状分析9-12
- (一) 关于杜维运的中国史学史研究9-11
- (二) 关于谢保成中国史学史的研究11-12
- (三) 关于杜维运、谢保成两部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的比较研究12
-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结构12-14
- 第一章 杜维运与谢保成的史学史贡献14-20
- 第一节 杜维运与谢保成的学术经历14-16
- 一、杜维运的学术经历14-15
- 二、谢保成的学术经历15-16
- 第二节 杜维运与谢保成的史学史贡献16-20
- 一、杜维运的史学史贡献16-18
- 二、谢保成的史学史贡献18-20
- 第二章 杜维运与谢保成两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的编撰旨趣20-32
- 第一节 呈现地位与探寻规律20-27
- 一、杜著旨在呈现中国史学的世界地位20-23
- 二、谢著旨在揭示史学发展及其演变趋势23-27
- 第二节 原始察终与求真务实27-32
- 一、杜著注重原始察终27-30
- 二、谢著注重求真务实30-32
- 第三章 杜维运与谢保成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的内容特色32-37
- 第一节 史学及时代关联的揭示与史学系列的考察32-35
- 一、杜著注重史学与时代关联的揭示32-34
- 二、谢著注重史书系列的考察34-35
- 第二节 杜维运与谢保成《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观念及特点35-37
- 第四章 杜维运与谢保成三卷本《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视野37-59
- 第一节 史论结合与详主略次37-45
- 一、杜维运注重史论结合37-42
- 二、谢保成强调详主略次42-45
-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与史学本位45-59
- 一、杜著的比较视野45-52
- 二、谢著的史学本位52-59
- 第五章 两部多卷本《中国史学史》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意义59-71
- 第一节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与发展59-62
- 一、史学史学科的产生59-60
- 二、史学史学科的发展60-62
- 第二节 扩宽研究史学史学科的新视野62-66
- 一、关于史学史研究的视角63-65
- 二、关于史学方法的研究65-66
- 第三节 促进史学史学科的深化66-71
- 一、深化史学史学科的理论认识67-69
- 二、强化史学史学科的社会影响69-71
- 结语71-73
- 参考文献73-76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玖;梁启超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开拓性贡献[J];求是学刊;2002年04期
2 朱政惠;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3年04期
3 何晓涛;史学史学科反思的新创获——评《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越;杜维运著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全部出版[J];史学史研究;2004年04期
5 周文玖;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刍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汪受宽;屈直敏;;建立全民族的中国史学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朱志先;张霞;;“人类第一部《中国史学史》”——读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有感[J];文化学刊;2011年02期
8 乔治忠;;论中国史学史知识体系的更新——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的体验[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与中外史学比较[J];史学月刊;2012年08期
10 杨艳秋;;关于近年来中国史学史发展趋势的思考[J];史学月刊;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史还可以这样写[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佳木;纵横三千年的中国史学史资料体系[N];中华读书报;2014年
3 时培磊;阐幽发微 体新思精[N];团结报;2012年
4 李传印;史学有裨治道[N];学习时报;2001年
5 周文玖;以明变为宗[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张越;摆脱单一学科史局限[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瞿林东;资料 会通 见识[N];光明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陈鑫 陆阳;三代学者跨越半世纪的接力[N];光明日报;2014年
9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张越;跨三代学者 筑学术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黄进兴 台湾“中研院”院士 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思想的芦苇:一位研究者的告白[N];文汇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俊颖;杜维运与谢保成三卷本《中国史学史》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瑞;杜维运及其中国史学史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婧;杜维运、谢保成两部三卷本《中国史学史》初步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4 徐韬;李宗侗学术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晓玲;尹达史学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45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4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