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通》对《文心雕龙》的模拟
本文关键词:论《史通》对《文心雕龙》的模拟
【摘要】:唐代刘知几的史学名著《史通》,与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人傅振伦甚至说是“全模拟之”。有趣的是,《史通》中专门有一《模拟》篇,认为史书编撰有“貌同而心异”“貌异而心同”两种模拟方法,而推崇后者。因此,用“模拟”二字来表述《史通》与《文心雕龙》的关系,应该是最为巧妙而能得刘知几之匠心的。《史通》对《文心雕龙》的模拟,首先表现在其内篇的编撰结构。学界一般将《文心雕龙》的结构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序志》四个部分,《史通》内篇也存在类似的四个部分之划分:《六家》《二体》为总论,《载言》至《论赞》为史体论,《序例》以下二十五篇为史书编撰方法论,最后一篇为《自叙》。两书的四个部分一一对应,各自形成一个完满的整体。《史通》对《文心雕龙》的模拟,还可以从其编撰外篇的意图之一表现出来:即为达到与《文心雕龙》相同的总篇数,以符合“大易之数”,而增加了外篇。因此,《史通》全书的编撰结构分明且完整,并不存在其他的篇章。宋代以来学者所谓《史通》有“亡篇”的说法值得怀疑。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点论证。《史通》并不存在“亡篇”,既从发现内篇的编撰结构而来,又反过来进一步论证这个发现。《史通》对《文心雕龙》的模拟,还表现在其思想内容的方方面面。如刘知几与刘勰在对待儒经的态度上,基本一致。《史传》篇影响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另外还有篇章的启发。从文意的直接相关性,刘知几从其中推演出了《二体》《载言》《采撰》《断限》《直书》《曲笔》《烦省》等篇。《史通》亦是存在若干篇章的撰写,是模拟了《文心》相应的篇章。比如《史通·载文》篇继承了《文心雕龙·情采》篇关于情志和辞采的讨论,都反对为文淫丽,不过刘知几更多从史书角度去阐述。《史通》对《文心雕龙》的模拟,从其具体文句概念等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刘知几深知骈文之弊,但《史通》仍以骈文行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模拟《文心雕龙》。刘知几的许多遣词造句,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化用了《文心雕龙》的文句。总之,《史通》与《文心雕龙》,一为史学理论名著,一为文学理论名著。它们论述对象有异,表面上似乎小同而大异。但其“貌异而心同”的模拟手法,几乎无处不在。说刘知几是“全模拟之”,一点也不为过。
【关键词】:刘知几 《史通》 《文心雕龙》 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09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绪论11-18
- 一、唐至清代学者对《史通》和《文心雕龙》关系的认识11-13
- 二、近代以来学者对《史通》和《文心雕龙》关系的具体研究13-16
-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结构和研究方法16-18
- 第一章 《史通》对《文心雕龙》结构上的模拟18-42
- 一、《文心雕龙》的编撰结构18-19
- 二、《史通》内篇对《文心雕龙》编撰结构的模拟19-22
- 三、《史通》外篇著述目的之一为模拟《文心雕龙》的篇数22-27
- 四、《史通》“亡篇”说辨误27-42
- (一) “亡篇”说之由来27-30
- (二) “亡篇”名目之不可信30-36
- (三) “亡篇”位置之不合理36-39
- (四) 《史通》四十九篇之新证39-42
- 第二章 《史通》对《文心雕龙》篇章的模拟42-59
- 一、《史通》对《文心雕龙》思想内容的继承与发展42-47
- (一) 《史通》对《文心雕龙·宗经》的继承42-45
- (二) 《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发展45-47
- 二、《史通》对《文心雕龙》篇章形式的模拟47-59
- (一) 《载文》对《文心雕龙·情采》的模拟48-49
- (二) 《因习》对《文心雕龙·通变》的模拟49-50
- (三) 《叙事》对《文心雕龙·昒裁》的模拟50-51
- (四) 《鉴识》对《文心雕龙·知音》的模拟51-52
- (五) 《核才》对《文心雕龙·程器》的模拟52
- (六) 《自叙》对《文心雕龙》的认识52-54
- (七) 《史通》对《文心雕龙》篇章布局的模拟54-59
- 第三章 《史通》对《文心雕龙》文辞的模拟59-75
- 一、《史通》袭用骈文文体59-61
- 二、《史通》对《文心雕龙》语句的模拟61-66
- 三、《史通》对《文心雕龙》词语的化用66-75
- (一) 语言观66-68
- (二) 折衷思维68-71
- (三) 体裁体例观71-75
- 结语75-79
- 参考文献79-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凡英;论《史通》产生的时代背景[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2 周晓瑜;《史通》书名辨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赵俊;《史通》理论体系的结构和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5期
4 代继华;;《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中的《史通》[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J];史学月刊;2008年11期
6 吕海龙;;论“文史两分”认识的三阶段——兼论《史通》在此过程中的理论意义[J];齐鲁学刊;2011年02期
7 刘善泳;;《史通》方志札记[J];中国地方志;2012年11期
8 刘海波;;近十年来《史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06期
9 张宇;;《史通》所见“三史”考证[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杨春旭;;论《文心雕龙》对《史通》的影响[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侯德仁;不为他人做垫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李珍;《史通》——为史氏者宜置此座右[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海龙;《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千里;《史通》的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齐卉萌;《史通》修辞思想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3 何旭;20世纪上半叶(1900-1949)《史通》研究述论[D];兰州大学;2016年
4 徐伟连;论《史通》对《文心雕龙》的模拟[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周征;刘知几《史通》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张先红;《史通》对《文心雕龙·史传》的继承和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69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56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