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史学理论论文 >

唯物史观与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发布时间:2017-08-08 15:39

  本文关键词:唯物史观与民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民国史学


【摘要】:唯物史观既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武器,也是改造现实社会的革命理论。它自20世纪初入传中国后,以其自身具有的科学性和顽强生命力,在民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自然,由于人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使之在实践领域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层次和流派,从而增加了这一社会文化表象的复杂性。因此,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对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影响,至少应从两个层面加以把握: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的成长及其活动;二是唯物史观在各史学实践领域的表现。前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核心和主体力量,后者则标示着该史学思潮在学术界的实际影响力。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都应受到关注。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民国史学
【分类号】:K09
【正文快照】: 唯物史观对中国现代史学的深巨影响,前人论之甚多,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近年来,有学者针对过去的论述多局限于中共红色史家范围,以致不恰当地缩小了唯物史观在民国学术界影响版图的缺陷,认为只有扩大其在现代史坛实际运作的考察面,才有助于复原这一学术史真貌。一些学者对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松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2 吴敏超;;“中国经济派”考[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3 赵现海;;明初甘肃的地缘政治与西北疆界的形成——由洪武五年冯胜弃地事件引发的思考[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潘光哲;;“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6 柴怡峗;;《野玫瑰》罢演风波[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7 汪信砚;周可;;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A];毛泽东研究2011年卷[C];2011年

8 杨婉蓉;;试析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9 杝磊;;隋及唐前期的“淮南”和“吴中”[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一辑)[C];2013年

10 李新德;;西方传教士与地方近代化——以循道会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的活动为研究中心[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三辑[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云灏;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J];学术研究;2002年12期

2 许殿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阶段性特点[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3期

3 张广智;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洪认清;;20世纪前半期学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徐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轨迹浅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于沛;;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刍议[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7 孙旭红;;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进程述论[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8 瞿林东;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06期

9 吴雁南;发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精神[J];史学月刊;1985年01期

10 马雪萍;;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东西方历史命运的考察[J];历史研究;198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剑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田昌五;;坚持郭沫若史学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6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7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杜蒸民;;试评郭沫若的中国古史分期和“百家争鸣”的学说[A];郭沫若研究(第十辑)[C];1992年

9 陈其泰;;郭沫若史学的时代精神[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10 刘悦坦;;重识郭沫若与“唯物史观”的国学研究[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届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团结报;2013年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沙健孙;研究历史 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陈前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N];浙江日报;2005年

4 董欣洁;我院世历所举办“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张凤娜;筑牢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坚强阵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顾言;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晓为;准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史学[N];光明日报;2001年

8 李红岩;晚清“新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记者张微;实施管理强院战略 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张艳国;要重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3 王贵仁;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霏;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马英姿;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5 张美丽;20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道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曾黎梅;《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7 钱丹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雷萱;民国时期吴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绍樱;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D];山东大学;2013年

10 窦禄军;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界的史料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40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40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b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