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现史学——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合理进路
本文关键词:在中国发现史学——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合理进路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史学 西方史学 在中国发现史学 在地化 全球化
【摘要】:调适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始终是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时刻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在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的特殊情势下,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曾陷入全面拥抱西方与简单排斥西方的窘境;而今在"全球化"视野下立足自我历史文化传统,对中国史学进行"在地化"的研究,将开放的心胸与自觉的文化意识结合起来,当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合理进路。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关键词】: 中国史学 西方史学 在中国发现史学 在地化 全球化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自从梁启超1902年揭橥“新史学”的大旗以来,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此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追寻西方与立足自我始终是近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面,而此两者在此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却始终处于排斥、纠缠以及融合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形,在梁启超本人的史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易宁;马克W毾壬锰嘎糩J];史学史研究;2000年02期
2 章益国;;章学诚“史德”说新解[J];学术月刊;2007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5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吕伟华;;浅论纵横家的政治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王荣科;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张光全;司马迁、班固“实录”精神异趣探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10 尹兴国;浅论纵横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贺金峰;;兼论方城境内的“夏路”[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0年第1期[C];2010年
5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6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露露;刘冰;;论汉画中胡人图像体现的胡汉关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范文娟;嵩山古建筑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郁振华;默会知识论视野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争——论波兰尼对斯诺问题的回应[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饶展雄;高国抗;;章学诚“史德”论辨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3年02期
3 张耕华;关于历史认识论的几点思考[J];历史研究;1995年04期
4 于沛;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理论思维[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3期
5 陈新;历史·比喻·想象——海登·怀特历史哲学述评[J];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02期
6 张耕华;;试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兼评西方史学思想的两种倾向[J];探索与争鸣;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越;;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的理论建树:科学与求真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2 罗梅君;宋少鹏;;中国史学和(西)德/西方史学:一种对话?——始于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转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朱清如;关于20世纪末中国史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4年06期
4 陈启能;姜們;;格奥尔格·伊格尔斯与中国[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5 杜维运;;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之分歧[J];学术月刊;2008年01期
6 邹兆辰;;两只眼睛看国外史学:从西方史学到苏联史学[J];学术研究;2009年01期
7 张广智;论民国时期中西史学交流的特点[J];史学月刊;2004年11期
8 雷戈;“历史”的文化阐释──中西方史学精神之比较[J];学术月刊;2000年05期
9 ;史学精粹[J];史学史研究;2009年02期
10 王刚,周文锋;试论中国史学使命及其存在的不足[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宋学勤;;“梁启超式的输入”的真意义——兼论中西史学文化的接轨与融合[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周文玖;;论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精神的形成和特点——兼谈直书何以服从“名教”[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7 刘巍;;抗战期间钱穆所致力的“新史学”——以《国史大纲》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8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9 章益国;;失落的美——中国传统史学“科学化”改造中的一个遗漏[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10 张荣明;;历史学是否科学——以阿克顿史学为例[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一)[N];学习时报;2003年
2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3 赵世瑜;平淡是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肖黎(光明日报社);岂能如此评价中国史学家群体[N];北京日报;2001年
5 记者任芳;21部学术专著获中国史学界最高奖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7 侯且岸;中国史学与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之二)[N];学习时报;2003年
8 于沛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越 蒋正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徐风邋杜立新;史学与哲学[N];吉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波;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民族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蒋海升;“西方话语”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张力[D];山东大学;2006年
9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李凌翔;新中国的旧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爱智;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岳帅;杜维运的中西比较史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5 丁小丽;历史学的社会定位及时代使命[D];山东大学;2008年
6 刘璇;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欢;中心的消解与边缘的复归[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郑丽丹;大陆学者的后现代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7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4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