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明共生的中国与“多史叙述”之可能
本文关键词:多文明共生的中国与“多史叙述”之可能
【摘要】:关凯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反思"边疆"概念,分析这一概念在当下语境中的文化指向及其意义,可以揭示其所包含的指涉民族国家建设工程的政治意涵。纳日碧力戈认为萨满巫觋可在意象中超越"中土"的盈缩,也可在隐喻中打造公民和谐、人群团结的共同"语法",重构勾连南北中国的意识形态根基。王东杰认为中国又并非一个完全自足和封闭的叙述单位,其内部的诸多历史现象,必须采用多个文明视域以观察中国史。韦兵认为历史上天下的"弹性"兼容多维度、多层面的表达和实践,既包括把众多族群绾合在一起的"一",也有保留相对独立的"多",提供给夷、夏互动极其宽裕的回旋余地。天下的夷狄一维,使中国能实现连续性的"广土众民",这是一种完整的中国历史经验。黄达远认为可以通过天山这一历史"主轴",可以重新认识以天山为背景的各种事件,从其中的"变"与"不变",理解新疆史及其演变。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边疆 中国 民族国家 文化政治
【分类号】:K092
【正文快照】: 中国既是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文明共生体。这里的“文明”一词不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各族群的“文化”,而是在一个更宏观的、类似于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这一层次上使用的。但采用这个概念并不等于赞同亨廷顿的见解。首先,冲突并不是文明相处的唯一故事,在实际情形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志敏;;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J];考古;1993年12期
2 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文物;198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铭予;;中国北方地区两周时期铜(钅复)的再探讨——兼论秦文化中所见铜(钅复)[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2 陈国庆;;红山文化渊源探讨[J];边疆考古研究;2010年00期
3 滕铭予;王春斌;;东周时期三晋地区的北方文化因素[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4 贺云翱;;“长江文化”与“考古学”刍议[J];长江文化论丛;2001年00期
5 邹厚本 ,谷建祥;青莲岗文化再研究[J];东南文化;1992年01期
6 方酉生;考古实践与理论思维——兼评《关于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问题》[J];东南文化;2001年03期
7 耕夫;略论苏南土墩墓[J];东南文化;2001年03期
8 肖一亭;生态环境与珠江三角洲古文化[J];东南文化;2002年09期
9 何国俊;;两翼-中轴:岭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J];东南文化;2010年06期
10 吴文祥,刘东生;4000a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第四纪研究;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国祥;;红山文化与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探索[A];第五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3 王建新;;民族宗教研究的理论创新及拓展[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国一;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刘祖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国大学群发展政策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5 彭印(石昆);吴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志友;早期秦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马瑞江;从多元到一体的动因与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云峰;先秦时期青铜铸造标准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进;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与国家起源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薛振华;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郭菁菁;岭南文明化进程的初步探讨[D];暨南大学;2011年
5 刘远晴;中国早期铜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雪红;论夏商时期河洛集团与苗蛮集团的文化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11年
7 姜岱品;皖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田春芳;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畅;考古学与建筑遗产测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蒋超年;甘青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及族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兰;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J];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1期
2 康捷;;关于唐山大城山遗址文化性质的讨论[J];考古;1960年06期
3 唐云明;;关于唐山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中的几个问楲[J];考古;1964年07期
4 ;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拭掘简报[J];考古;1966年01期
5 李虎侯;;齐家文化铜镜的非破坏鉴定——快中子放射化分析法[J];考古;1980年04期
6 安志敏;;唐山石棺墓及其相关的遗物[J];考古学报;1954年01期
7 iJ根;丁家盈;;司母戊大鼎的合金成分及其擠造技术的初步研究[J];文物;1959年12期
8 安金槐;;试论河南地区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J];中原文物;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杰晟,李利锋;民族意识的发展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J];桂海论丛;2004年S2期
2 姜守明;;教皇权的衰落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兴起[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文史哲;2007年03期
4 李平;;晚清女学兴起及内在矛盾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5 张均;;现代性思想谱系及其批判[J];长江学术;2008年02期
6 王春风;;冲击与觉醒——当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重兴语境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7 张国臣;;论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J];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王鸿斌;;论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民族君主国构建的要素[J];理论界;2009年09期
9 郑丽丽;郭继宁;;清末新小说兴起论略[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王宇博;;澳大利亚民族国家的生成[J];史学集刊;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冯天喻;;在“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A];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韩琦;;为什么独立后的西属美洲没有建成统一的联邦国家?[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刘永丽;;“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晚清政治小说中的上海书写[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刘春荣;;全球化与政治策略[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6 刘拥华;;游离的全球化与全球化政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李鸿宾;;传统与近代的对接——从地域和民族角度论述中国传统王朝的近代境域[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严荣;;国际政治经济的三元困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9 张昌达;;由卫星和航空磁测成果推断中国境内岩石圈磁性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萍;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认同的危机[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李云龙;关注:21世纪民族国家的命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民族所 刘泓;欧盟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蒉莺春;民族国家会消亡吗?[N];经济观察报;2003年
5 李明浩;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李明浩;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未来[N];中国民族报;2003年
7 李明浩;自治:前民族国家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现象[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文明、民族、国家:流动的边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王建娥;移民问题对民族国家观念及制度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N];学习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震;美国民族国家与帝国的双重构建(1776-1867)[D];吉林大学;2013年
2 裴自余;国民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融合:中国思想脉络中的张君劢之国家观念研究(1919-1938)[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保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朱耀辉;城市文明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3年
5 刘杰;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8 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翟金秀;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当代西欧民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郑丽丽;“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颖;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成因[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白霞;民族国家与超越民族国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岳桥青;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职能的嬗变[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吴能武;后民族结构与世界公民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培文;中国境内朝鲜无政府主义运动史论(1919-1945)[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娟;法律全球化语境下法律移植呈现出的新特点[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李硕;清末“中等社会”与民族国家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叶秀蓉;新时期家族小说[D];厦门大学;2006年
9 古丽娜·依德力希;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家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10 刘新莉;试论民族主义发展中载体的功能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55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xll/655730.html